基于发生学的《黄帝内经》治法理论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其治疗理论十分丰富,可分为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四方面,其中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属治法的内容。后世的治疗大法及治疗措施方法都能从《内经》中找到理论渊源。本论文旨在探究《内经》治法理论的原始内涵,并研究其发生因素、演进轨迹,及后世治法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内经》治法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中医治疗学的认识和深化,而且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及对《内经》中其他内容的解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做为底本,使用发生学、诠释学及传统校勘学、训诂学等文献学的方法,对《内经》中与治疗相关的内容,出土文献、文物及与《内经》同时期的传世非医学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究《内经》中的治法理论的基本内容、原始内涵,及其发生与演进规律。借助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内经》治法理论进行宏观、整体的把握,探讨其特点与主旨。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四个部分:1.第一部分:中医治法理论的历史源流阐释从秦汉时期到现代,治法理论的演变过程,理清中医治法理论的历史源流。2.第二部分:治法的发生学研究采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从早期人类出现治法萌芽到《内经》成书这一历史时期,治法的发生因素及演进轨迹,揭示早期治法的发生、发展过程,理清其从经验积累过度到理论总结的发展脉络。3.第三部分:《内经》中的治疗理论框架将《内经》中的治疗理论分成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对治疗方法的层次进行探析,并从宏观角度理清《内经》中的治疗思想和治疗原则。(1)治疗措施分别是药物、针刺、砭石、灸焫、导引、按蹻、按摩、熨法、情志疗法及祝由。针对特殊病症的放腹水法、吹耳、取嚏等特殊方法在本文中不做讨论。(2)治疗方法有治疗理法与具体治疗方法之分,治疗理法分别是调、和、补(附益、养)、泻、汗(附发、散)、吐、下(附泄、洁净府)、温、清、消、攻邪、去宛陈莝。(3)治疗思想包括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病求本、和为圣度、治未病。(4)治疗原则分别是顾护正气、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唯顺而已。4.第四部分:《内经》治疗理法的解析与辨析将《内经》中的治疗理法内容逐一进行解析与辨析。结果:1.从历史源流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医治法理论的形成时期,《内经》的成书是中医治法理论形成及成熟的标志;晋唐时期是中医理论的沉淀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治法理论的细化及具体化时期;明清时期是归纳总结时期;近现代时期是治法理论的标准化及层次化时期。2.从发生因素来说,地域差异、巫术及宗教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哲学及文化渗透都对中医治法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中医治法理论的演进轨迹分为技术方法和理论总结两条路线。中医治疗学的早期传承发展史,是理论与技术体系不断交汇、融合的历史。《内经》本身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融合了众家之长,又有自己鲜明的观点。3.通过考证出土文献及文物,中医史上首先发生的是治疗的技术方法,也即治疗措施,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而不断积累,逐渐出现了治疗理法。治疗理法中先出现针对特殊病证而确立的具体的治法,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及理论的总结,才出现了针对病机的治疗理法,也即后世所说的“治疗大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不断的渗透到医学之中,形成了对治疗的宏观把握,即治疗思想及治疗原则。4.对疾病的认识可分为对疾病的纵向认识及横向认识,其纵向认识形成了疾病层次的观点,其横向认识产生了对疾病的证候辨识。通过对照出土文献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及《史记》、《韩非子》等非医学著作中的相关内容,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层次可分为五谷汤液、醪醴、汤液、火剂、毒药及醪酒六类,临证中需根据疾病的阶段和层次选择相应的药物及剂型。通过参照周家台秦简《病方》等出土文献,中医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对寒证及虚证的辨识。5.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无法确定扁鹊学派的具体内容及学术思想,只能拾其片段,也无法判断宋代之后的走方医是否属于扁鹊学派的民间传承,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史上确实存在重用毒药而且广泛应用毒药的学术流派,至清代仍有传承,其治疗思想与《内经》的思想有差别。老官山出土文献目前仍在识别整理中,有望改写扁鹊学派的相关内容。6.《内经》中的治疗理论框架可分成四方面: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内经》中针对病机的治疗理法的内容不断的被后世医家发展归纳而成为“中医八法”。7.本文通过对《内经》中的治疗理法进行解析和辨析,初步确定了其原始内涵、特征及适用症等,与治疗理法相关的主要结论有:(1)《内经》以“调和”、“补泻”为主,大多数篇章均在论述“调和”、“补泻”,对于汗、吐、下、温、清、消等只是寥寥数语。“调和”不是独立的治法,其提出的宗旨是因为治疗目的在于恢复平衡,“以平为期”。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中的有关“和”的经典论述,解析“调和”在中医学上的内涵。(2)《内经》重在“和五味”,其核心即“调气”也,而不是在于“通闭解结”的“攻”与“通”。“调气”即“调气之逆顺”、“调气之升降出入”、“调气之虚实”,调气使之恢复平衡。《内经》的核心理念在于疾病早期的“调”,重在对疾病的早期辨识。(3)《内经》中论述最多的是“补”和“泻”,并可分成两种内涵:一种是补益正气,祛除邪气;另一种指“调均有无”,针对的是自身的虚实相倾,“调均有无”也即“调平衡”。后世发展中“补”和“泻”的第二种内涵逐渐被忽视了,后世“中医八法”中无“泻法”,而是将“汗、吐、下”三法合称为泻法。(4)《内经》中对汗法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对吐法和下法均有提及,《伤寒论》记述了相应的方药,并详加阐述,经后世的发展将“汗、吐、下”合称泻法;《内经》对温法的论述是后世“甘温除热”、温补学派、火神派的理论渊源。《内经》中对清法、消法的内涵均有论述,但其名称在当时尚没有固定。结论:本文在对《内经》治疗理论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出土文献、文物及传世的非医学文献中相关内容的考察,对中医早期治法的发生学研究做了初步探讨,并对《内经》中与治法相关的治疗措施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相关结论如下:1.中医治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时期上可分成五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形成时期、沉淀时期、细化及具体化时期、归纳总结时期、标准化及层次化时期。2.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早期中医治法受诸多发生因素的影响,其演进轨迹分成技术方法及理论总结路线,是理论与技术体系不断交汇、融合的历史。3.《内经》中治疗理论分为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中治疗方法有层次之分。4.《内经》有关治疗理法的主要结论有:(1)从治疗理法的内涵发展来看,《内经》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医的治疗理法从外延较大、内涵不具体逐渐向外延小、内涵清晰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内涵的转变。(2)《内经》的核心理念在于疾病早期的“调”,而不在于“病已成”之后的“攻邪”与“通闭解结”。(3)从形、气、神的分类来说,《内经》治疗作用层次在“气”,而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中医八法”其作用层次在“形”。5.从《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来看,《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顾护正气的思想原则;《伤寒论》强调以最温和的方法对治浅层次的疾病,在此角度上与《内经》如出一辙;《伤寒论》与《内经》都对疾病有层次的划分,虽划分方法有区别,但宗旨一致。
其他文献
上海一只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10月,隶属光明食品集团,是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明显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的糟醉水产品、米面制品、腌渍蔬菜、休闲食
镜岭镇外婆坑村位于浙江省新昌县西南部,地处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和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距新昌县城42公里。全村共有158户、11个民族、520人,土地面积为3平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是个突出问题。在目前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1.5亿,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又导致了
目的:探究清肺通络膏对流感病毒诱导的肺炎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NF-KB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肺通络膏高、中、低剂量组,
诈骗罪是一种传统型犯罪,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诈骗罪非但没有日趋势微,反而跟上了瞬息万变的经济、科技生活的节奏,不断的适应和演变,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为
研究粉煤灰用量对低水胶比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塑性收缩开裂和长期干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低水胶比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混凝土在塑性阶段裂缝出现的
阐述了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应用的可行性,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在奶粉、酸奶、冰淇淋、液态奶和乳饮料等产品中应用的现状,提出大豆分离蛋白在奶粉中添加可以与糖混合加入,添加
仲夏时节,正是葡萄熟了的时候,在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的一片葡萄园里,一位架着眼睛、文弱矜持的老人,面对他丰收的葡萄,满脸荡漾着会心的微笑,向来人介绍他培育的优良无核葡萄“醉金
介绍了井下螺杆泵定子最常见的几种失效形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核心提示$$ ◆世界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美国有了更便利的技术手段和更明显的战略优势,将网络作为大国博弈对决的主战场,将信息思想战作为战胜对手的主战样式水到渠成。$$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