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是提高马铃薯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揭示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下脱毒原种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其产量扩繁系数等方面的规律与差异,探求原种扩繁中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组合。本研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种植密度(60000、82500、105000和127500株/hm~2,分别以M1、M2、M3、M4表示)和不同肥料用量(9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是提高马铃薯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揭示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下脱毒原种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其产量扩繁系数等方面的规律与差异,探求原种扩繁中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组合。本研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种植密度(60000、82500、105000和127500株/hm~2,分别以M1、M2、M3、M4表示)和不同肥料用量(900、1200、1500、1800 kg/hm~2,分别以B1、B2、B3、B4表示)2个因子,采取复合肥(16:6:18)一次性基施的方式,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脱毒原种生长发育、光合特性、肥料利用、产量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直接影响了脱毒原种的生长发育。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原种植株株高增加,茎粗和根体积减小。低种植密度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在全生育期的持续发育,从而促进块茎形成及植株发育。随着施肥量的增多,马铃薯生育前中期植株株高、根长和茎粗均提高,但在生育后期植株在高肥料用量下生长受到抑制,细长的茎秆不利于植株抗倒伏。M1B4处理下,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肥量为1800 kg/hm~2时,原种单株生长发育最好。2.种植密度及施肥量显著影响脱毒原种的光合特性。在原种大田扩繁中,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提高了马铃薯植株的光合作用。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胞间CO2浓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施肥量的增加促进气孔导度的增大,从而使蒸腾速率随之增大;SPAD值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进而促进净光合速率的增加,胞间CO2浓度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适宜的密肥处理能促进脱毒原种的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块茎膨大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干物质转运率均下降,从而导致成熟期茎,叶干物质量随之下降,而块茎膨大后同化物输入块茎量和同化物对块茎的贡献率也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进而使块茎干重呈减少趋势。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占比最高为块茎,当块茎干物质分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时,植株根、茎和叶获得更多干物质分配。马铃薯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在不同施肥量下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肥量为1800 kg/hm~2时达到最高。4.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脱毒原种养分积累与运用有显著的影响。马铃薯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时,N、P、K总积累量较127500株/hm~2处理分别高出35%、64.29%、35.98%,养分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不同施肥量下,植株N、P、K总积累量及其收获指数均随施肥量增多而先增后减,在150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高;两因素互作下则是在M1B4处理下达到最高。5.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能提高脱毒原种的扩繁产量产量和扩繁系数。两年的原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下趋势一致。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单薯重、单株结薯数以及单株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小薯率显著提高,两年试验表明,127500株/hm~2(M4)的处理较60000株/hm~2(M1)处理总产分别高出25.3%、51.9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以及单株产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单薯重与总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繁殖系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种薯的投入增多反而降低了原种扩繁效率。而随着施肥量增多,数量与重量繁殖系数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其扩繁效率。综上可得,在本试验中M1B4处理(密度为60000株/hm~2,施肥量为1800 kg/hm~2)时,增强了原种根、茎、叶扩繁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时增强了原种块茎膨大期的光合作用,为单株干物质及养分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原种生长势和单株生产潜力。但为了追求原种扩繁群体产量最大化,同时结合繁殖效率,本试验结果表明,M4B3处理(密度为127500株/hm~2,施肥量为1500 kg/hm~2)下可发挥最佳的群体效果,不仅能维持较高的的数量繁殖系数,同时也能提高小整薯率和总产量,有利于原种的田间高效扩繁,加快脱毒种薯良繁进程。
其他文献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可以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下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对缓解我国玉米大豆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基于无人机的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快速无损获取田间尺度下的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并进行诊断,为田间的精准管理和栽培措施调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的背景下,基于低成本的RGB无人机开展多作物生长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仲玉3号
为优化达州市城镇生活污泥安全处置,文章概述了浓缩脱水、石灰稳定、污泥热干化、好氧堆肥、厌氧消化、蚯蚓养殖等6种处理技术,还有焚烧、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填埋等4类处置技术,分析了达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置现状,并对未来的污泥产生量进行预测,提出了管理机制不完善、前端预处理不到位、处置设施建设不规范、末端处置能力有缺口等问题。在采样检测3处城市和6处乡镇生活污泥泥质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4
近些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更多的农村地区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也随之增多。很多城市在处理生活垃圾时,缺乏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有效的处理方式,因此在处理效果上并不明显。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垃圾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更多的科学技术被应
宜香优2115是长江上游地区主推水稻品种,但目前在生产中缺乏该品种相关施肥配套技术,特别是氮钾肥施用量的参考。本研究选取当前西南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宜香优2115为研究对象,采用旱育秧和人工移栽,通过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135 kg·hm-2、180 kg·hm-2、225 kg·hm-2)与4个不同钾水平(0 kg·hm-2、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进行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我国人民粮食安全上极为重要,而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和决定产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种子活力的研究是保障农业增产增效的前提。本研究以遗传背景广泛的406份世界小麦为材料,种植于E1(2019年雅安)、E2(2019年崇州)、E3(2020年崇州)3个环境,采用4种测定种子活力的方法,测定16个种子活力相关指标,分析种子活力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高、低活力种质资源供育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全球性重大迁飞害虫,自2019年初入侵我国以来,已在多个地区成功定殖,对玉米造成严重为害。草地贪夜蛾的寄主选择对其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为害情况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先前经历可对特定植物表现出一定的先天偏好行为,可加快其对经历植物的适应性。本研究用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稻Oryza
甘孜地处川西高原,是我国牦牛的主产地之一,但在冬春季牦牛常常因缺乏饲草出现掉膘甚至死亡的现象,因此解决川西高原冬春季饲草缺口问题是发展当地经济的有效途径。本试验在川西高原,以玉米为主体,设立四个播期(4月28日、5月8日、5月18日和5月28日),研究播期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提高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引入大豆、蚕豆、箭筈豌豆三种豆科作物与其进行带状间作,测定生长
西南山地玉米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品质较差,供需矛盾突出,并且该区域生产条件复杂,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可见选育并推广高产、优质且耐重金属污染的玉米杂交种十分重要,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丰产性、品质表现和耐重金属特性等方面对26个正红系列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应用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指导价值;同时研究玉米杂交种苗期耐重金属污染性与籽粒重金属积累特性的相关性,可以为玉米耐重
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具有组成成分多、有毒物质含量高、危害性强等诸多特点,若未进行及时、有效地净化处理就排放,会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人群造成危害。本文依托武汉一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渗滤液净化系统,结合项目渗滤液水质特征,采用厌氧处理技术、好氧生物梯级连续降解技术以及膜处理技术设计了一套预处理-厌氧处理-硝化与反硝化处理-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工艺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产量低、总产值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是我国育种的首要目标。在传统的高产育种中,需要对成千上万的品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及产量比较,非常费时费力,如何提高育种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新世纪农业新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现代精准农业中的高光谱技术,能够实现对植物的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的预测以及病虫害监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水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