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寻找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的流行病学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狭窄导致眼部缺血的机理。2.探寻眼缺血特征性的症状、体征、荧光眼底造影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1.对颈动脉狭窄大等于50%的90条颈动脉87人,90只眼进行观测:病史询问、颈部颅部血管超声检查、眼科检查。2.眼缺血综合征病人26例,27只眼进行分析:眼科病史询问:包括起病时间、发病经过、是否有一过性黑矇、视力下降、眼及眶周疼痛、畏光等;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检查、眼前后节检查、荧光眼底造影检查。结果:1. 87例病人中年龄段62.69±9.23岁之间,眼缺血22例,1例双侧(年龄62.69±8.98),非眼缺血65例(年龄69.68±10.34),无统计学差异。性别、眼动脉侧支无开放与眼缺血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无侧支循环建立为眼缺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2. 26例病人年龄段在64.8±10.2岁,1例双眼,余为单眼;男性14例(年龄64.9±10.4),女性12例(年龄64.6±9.1)。本组病人常见症状:一过性黑矇、视力下降、眼及眶周明显疼痛、畏光;常见体征:虹膜新生血管、房水混浊、视网膜中周部点状出血、静脉扩张(不迂曲)、动脉狭窄且血流节段性改变(中周部较明显)、视乳头苍白等;眼底荧光造影特征:血管壁着染、无灌注区、中周部微血管瘤、视盘着染、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及动静脉充盈时间延长。治疗包括:能改善眼血流供应的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颈动脉支架术、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搭桥术等对因治疗和睫状体冷凝、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对症治疗。改善眼血流视力可以有所改善;对症治疗视力不提高,病人预后差。结论:1.本组病人颈动脉狭窄年龄段在62.69±9.23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眼缺血病人年龄段在64.8±10.2岁之间,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眼缺血发病率25.56%。颈动脉狭窄以颅外段为多。2.眼缺血组与非缺血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酗酒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性别、眼动脉侧支开放与眼缺血发生有统计学差异,女性、眼动脉侧支循环不开放为眼缺血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发现眼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是颈动脉狭窄或阻塞未发生眼缺血重要原因。4.本组颈动脉阻塞或狭窄眼缺血病人,主要症状为一过性黑矇、视力下降、眼及眶周疼痛;体征为视网膜中周部点状出血、静脉扩张(不迂曲)、动脉狭窄血流节段改变、视乳头苍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动静脉充盈时间差延长,血管壁(主要为小动脉臂)着染、微血管瘤、无灌注区。这些可作为眼缺血诊断主要依据。5.本组眼缺血病人采用睫状体冷凝术、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对症治疗,视力不提高,病人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