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采取史论结合的架构,从文学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对六朝咏物诗的创作特征及其演进,以及蕴含其中的诗学观念及其演进,作出探讨。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整体上重新审视六朝咏物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重新思考六朝咏物诗的文学史地位。研究六朝咏物诗及其诗学思想,是了解先唐诗歌表现技巧和创作思想的重要方面。处于过渡阶段的六朝文学及诗人的创作观念,为后世尤其是唐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本质是什么?咏物诗人的创作情境如何?咏物诗的创作特征如何认定?咏物诗的表现特征体现了咏物诗人怎样的诗歌观念?以六朝诗人的观念为原点,梳理和分析以上问题,不仅能把握六朝咏物诗文学形式及诗人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更能反映出咏物诗人创作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揭示咏物诗创作观念及其演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章通过对前人咏物诗义界的研究状况的回顾,结合咏物诗创作和甄别的实际情况及六朝人对“物”内涵的认识,完善咏物诗概念的理论表述:俞琰《咏物诗选》所说的“以一物命题”之“一物”,是指诗歌的中心物象;以诗歌内容主体作为咏物诗判断标准较为稳妥;客观的具体实在之物符合六朝人对“物”的理解,以其为中心意象的诗歌就是咏物诗。第二章考察魏晋到梁陈的咏物诗本体观。认为六朝诗人经历了一个由抒发情志到娱乐情性的咏物诗主流本体观念的发展过程。但这个本体观并非按照由“志”到“情”再到“性情”的顺序性发展,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交错和联系:魏晋时期“情”与“志”相互包含,以缘情取代言志,南朝以来由“情隐性显”到诗人主动娱乐情性。六朝咏物诗人本体观是研究其时文学思想的重要途径。第三章论述六朝咏物诗人的创作情境。咏物诗人的创作,离不开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离不开同一时代诗人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切磋和交流,也离不开处于不同地域或政权统治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六朝诗人的创作态度,由崇古尊经到重今求新,最后能依据自身创作需要,理性成熟的汲取前人创作经验,对不同文学集团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遗产都兼收并蓄。对六朝诗人的创作情境的研究,使得六朝咏物诗的文学形式及表现变得更易理解。第四章探讨六朝咏物诗的语言形式观念。通过对六朝咏物诗声律、对偶、用典、辞藻诸方面的文本细读,梳理其“声文”、“形文”之美,进而揭示其时诗人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与“美”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情趣。第五章考察六朝咏物诗人的意象观。分别对六朝咏物诗人的意象时空观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象与诗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第一,诗歌意象的空间性由宏观视角、意与象疏离变成细微局部、意与象融合,意象的时间性则从有序的直线思维发展成无序和跳跃;第二,咏物诗的中心意象与其它意象的组合关系主要有辐辏式、辐射式、并置式三类;第三,因地域、阶层等方面所造成的咏物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形成他们咏物诗的意象观的重要原因。余论部分以六朝咏物诗人的本体观和意象观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六朝咏物诗对唐代成熟咏物诗作的影响。从而明确六朝咏物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