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全世界估计约1亿7千万人,多数感染者呈慢性携带,且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我国一般人群感染率约3.2%。HCV经典的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但1991年后献血员HCV的筛检已使输血后丙型肝炎大为减少。在发达国家HCV传播途径正在发生改变,儿童非输血、血液制品的丙肝日渐增多。母婴间宫内、分娩时及产后感染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现研究证实HCV可经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宫内感染是HCV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的研究多数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关于HCV如何在母婴间进行传播的具体机制研究报道甚少。 HCV经胎盘感染胎儿必须首先突破胎盘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滋养层细胞。国外近年来离体实验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感A病毒、猫感染性腹膜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登革热病毒等许多病毒感染过程中存在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增强作用(ADE),HIV还可通过ADE作用感染胎盘。在HCV感染过程中是否也存在ADE作用,HCV如何突破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是否也具有与以上病毒相似的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 为探讨HCV母婴传播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ADE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改良法分离滋养层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分离培养:滋养层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加以改进,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消化人足月胎盘绒毛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以35%及45%两层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纯化单细胞悬液,以得到滋养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证实,改良后的分离纯化方法得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了较高纯度的滋养层细胞,胞浆中表达角蛋白、CD16,而无波形蛋白表达,为进一步探讨HCV母婴传播的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实验基础。二、滋养层细胞体外感染HcV的免疫电镜观察 将HCV RNA阳性血清与培养的滋养层细胞共同孵育,以HCV包膜蛋白为抗原,SPA一胶体金作为标记物,进行免疫电镜检测,发现了滋养层细胞内被标记的HCV病毒颗粒,大小形态与现有文献报道相符。可见程度不重的细胞器改变,主要超微结构改变为轻度肿胀,胞质密度降低,细胞器减少等;滑面内质网增生,呈囊泡状、管状及合状聚集。实验为HCV经ADE进入滋养层细胞提供理论依据,为HCV母婴传播途径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支持。三、滋养层细胞Fc丫Rlll介导Hcv感染的跨膜转运研究 以不同方式处理的HCV RNA阳性血清对培养的滋养层细胞进行体外感染试验,以定性RT一PCR法检测感染后21d内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HCV RNA正负链,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HCV NSS表达。HCV RNA正链在对照组、血清补体灭活组、CD16 McAb组均未检测到,全血清组细胞内外可以间断测得;HcV RNA负链仅在全血清组细胞内间断测到。感染6d后检测胞浆内HCV表达的NSS、NS3、C区抗原,也仅在全血清组中发现。HCV RNA负链及HCV多抗原在全血清组的短期检出,表明HCV可以在滋养层细胞中复制,但持续时间有限,ADE机制在其中可能起作用。本实验结果首次证实,HCV感染滋养层细胞的过程中存在ADE机制。感染时缺乏补体或使用CD16 McAb,明显影响HCV进入滋养层细胞,提示抗体和补体均参与了HCV的跨膜转运过程,二者可能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经过不同的途径分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