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晚清在华传教士之代表人物,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在中国度过四十五年时光,其间他身兼多职,活跃于政治、外交、民生、教育、报刊出版等多重领域,文化身份渐趋多样。
本文借助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理论,从文化身份概念及其建构特征入手,梳理史料,分析文本。首先从李氏在华生活经历、人际网络、学术与参政活动、以及阅读世界与知识结构等角度切入,在晚清视域下全方位还原李提摩太在华文化身份及建构路径,阐释其文化身份由单一走向多元,又由多元文化身份渐渐回归传教者为主的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万国公报>文本,寻绎、梳理其身份意识与话语实践之间的关联,系统解读其文化身份同《万国公报》间的多重互动关系。
研究着重指出:其一,李提摩太的文化身份与晚清在华传教士群体身份间存在共性,都以“传教者”为根本特征,以实现教化为核心意识。与此同时,李氏在错综复杂的世俗活动中,渐渐具备自身之“俗”。在他主编《万国公报》时期,“圣俗协商”的复杂文化身份对报刊语篇产生了制约性影响,使其报刊语篇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身份意识。其二,在晚清语境下,李氏的文化身份主要以情境定义、归因策略与求解策略三种表达形式贯穿于《万国公报》的话语中,主要的表现特征为:情境定义中的改革倾向;归因策略的宣教特征;以及求解策略的西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