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拖拉重物跑是抗水平阻力跑训练专项力量的手段之一,也是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过大的负荷将破坏正确的动作姿势以及肌肉的工作形式[5],过小的负荷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如何在训练过程中选择负荷的大小是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且未形成定论。本文将针对短跑的阻力训练方法,利用速度阻力训练系统考察运动员在4阻力负荷下途中跑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对适合的阻力负荷选择区间,期望能对短跑阻力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8名上海体育学院短跑运动员(二级)为实验对象,利用独立研发的速度阻力训练系统,给运动员施加递增阻力负荷:0%BW、10.6%BW、14.1% BW和16.2% BW。用MotionPro X?摄像机及其采集软件采集途中跑运动学的原始数据(距离起跑40m处)。用SBCAS运动学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数据结果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10.6%BW、14.1% BW、16.2% BW分别与0%BW进行比较)设定P<0.05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为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1)重心的水平速度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步长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而显著减小,步频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不存在显著性的变化。2)支撑时间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前支撑时间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减小,后支撑时间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腾空时间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不存在显著性的变化。3)髋关节的活动范围随阻力负荷的增加而减小。随阻力负荷的增大,着地时刻的躯干环节角、髋关节角、膝关节角、小腿环节角、足环节角均呈减小,踝关节角度与大腿环节角度则不存在显著性的变化。4)随阻力负荷的增大,蹬离地面时刻髋关节角度与躯干环节角度减小,其它相关姿态角无显著性变化。5)随阻力负荷的增大,支撑期大腿环节角速度无明显的变化,小腿环节与足环节角速度则显著性减小。6)距离起跑线40米处负荷与重心平均速度的回归方程为:体重%(负荷) =-0.564*标准化速度(%)+57.388研究结论:1)阻力负荷的训练对躯干周围肌群的力量,也就是核心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途中跑有过度“后仰”习惯的运动员来说,阻力训练也可起到了纠正姿势的作用。2)在着地时刻,随负荷增加小腿环节角度有减小的趋势而导致后续蹬伸时间的延长,这表明阻力负荷主要强化的是运动员后支撑阶段的蹬伸能力训练。3)针对途中跑训练时,建议使用的阻力负荷为10.6%BW(二级运动员)。4)对于短跑摆动侧,阻力负荷大小对其运动学表现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