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菊酯对泥鳅的毒性效应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是一类对光照和空气较为稳定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被广泛用于苹果、桃树、栗树等害虫、害螨的防治。近年来,随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广泛使用,甲氰菊酯在水体中的残留呈加剧之势,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也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本研究以泥鳅为材料,采用显微观察法、酶检测的方法,研究了甲氰菊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肝和鳃组织的损伤效应、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肝脏酶活性的影响和红细胞微核的诱变效应,旨在为甲氰菊酯的毒理学研究积累科学资料,并为合理使用和评价甲氰菊酯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甲氰菊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室条件下,将甲氰菊酯设置5个质量浓度(8、12.3、19、29.7、45μg·L-1)处理组及对照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对泥鳅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85.51、49.98、20.99、17.22μg·L-1,甲氰菊酯在泥鳅体内有累积作用,SC为4.82μg·L-1。2.甲氰菊酯对泥鳅肝脏和鳃组织学损伤效应不同时间取泥鳅肝脏、鳃组织制作石蜡切片,显微观察显示3.51μg·L-1处理组中暴露14 d时,肝细胞质中出现空泡,组织间隙明显增大;暴露28 d时,细胞边界模糊,出现严重的肝细胞肿大、空泡化现象。泥鳅鳃组织的变化表现为鳃丝断裂现象严重,鳃小叶变细、细胞坏死脱落,整个鳃小片完全失去基本结构,鳃丝细胞大量脱落且分布散乱,细胞变透明或呈空泡。3.甲氰菊酯对泥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泥鳅低质量浓度甲氰菊酯(1.36μg·L-1)中染毒7 d时,VTG水平发生极显著差异变化,随甲氰菊酯处理浓度的加大,VTG水平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同一浓度下,VTG水平随染毒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说明甲氰菊酯的雌激素效应是随处理剂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放大。4.甲氰菊酯对泥鳅肝脏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泥鳅肝脏抗氧化酶和转氨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处理组酶活都在处理7 d或14 d时达到最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降低,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效应关系。相同处理时间,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抗氧化酶和转氨酶活性变化愈显著,说明甲氰菊酯对泥鳅肝脏抗氧化酶和转氨酶活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5.甲氰菊酯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诱变效应泥鳅暴露于低质量浓度甲氰菊酯7 d时,细胞微核率极显著升高,并且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细胞微核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不同浓度甲氰菊酯处理组中,泥鳅细胞微核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7、14、21、28 d)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3.51μg·L-1甲氰菊酯中暴露28 d时,细胞微核率最高。说明甲氰菊酯对泥鳅存在遗传毒性作用,毒性作用随甲氰菊酯浓度的加大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其他文献
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
<正>内部审计师能够成功地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业务开展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客观性。然而,客观性可能也是最难以形成和保持的能力,特别是由于大多数内部审计师都是被审计单位
借着iPad等平板电脑在全球市场上的迅猛发展势头,酬Flipboard为代表的数字智能阅读应用程序也开始大行其道。。社会化阅读的风头正在比肩于Kindle等电子阅读器,成为移动阅读的
报纸
本文利用SBR反应器探讨了外加磁场在淀粉废水治理中的应用。实验表明,较高强度的磁场对淀粉废水的治理有较明显的效果,而较低强度的磁场对淀粉废水的治理没有明显的效果。
美国关于学前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投入有着很高的回报率,并且能够放大其他阶段教育投入的收益。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不确定
在手机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阶段,很多手机品牌纷纷倒下,HQ公司作为手机研发制造行业的佼佼者,逆势而上,订单不断增加,生产基地不断扩大,整体上呈现形势大好的局面。不过随着工
学校领导力的提出是当前学校变革与发展的诉求。学校领导力是学校组织成员在与学校内外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为实现学校组织愿景和目标、推动学校发展与变革,影响他人并由此与学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通信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的核心部分。针对该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迅速等特点,应用
自2010年12月19日正式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社会化阅读软件扎客(ZAKER)目前的下载量已经接近40万。这个具有互动与分享功能的电子杂志群已经成为数字出版公司读览天下旗下重点开
报纸
<正> 我在《关于行为规范及其接受的认识》(探索之一)一文中已指出,行为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即品德结构的构建或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