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口腔癌是全球排名第八位的高发恶性肿瘤,其中约90%为口腔鳞状细胞上皮癌(以下简称:口腔鳞癌)。虽然该病发生于体表,但极易被忽视或误诊,以致很多口腔鳞癌病变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造成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且发病机制迄今仍不十分明确。因此,揭示口腔鳞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诊疗靶标,已成为口腔肿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TATA-box结合蛋白相关因子1(TATA-box binding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TAF1)是重要转录调控因子之一,参与细胞的生长、凋亡和周期等多种分子调控过程。作为TAF1同源家族成员的TAF1L,目前已有文章报道它的基因突变与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病有关,但是其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仍缺少较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组基于前期RNA-Seq数据,并结合生物信息技术,发现了6个与口腔鳞癌相关的新基因,其中包括TAF1L基因。于是,本研究假设TAF1L基因可能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参与调控口腔鳞癌的发生及发展。并通过组织芯片,调查口腔鳞癌不同病期或不同分化程度的TAF1L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与它们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另外,通过口腔癌细胞模型,检测TAF1L基因表达在发病过程中对癌细胞的功能影响。旨在为口腔鳞癌临床的辅助诊断和精准干预提供新的生物靶标和治疗途径。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和比较了口腔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口腔组织中TAF1L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同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在口腔鳞癌细胞株和口腔正常上皮细胞株中TAF1L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另外,通过RNAi技术、CCK-8细胞活性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进一步评估了TAF1L基因敲降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和Ca9-2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此外,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了TAF1L对口腔鳞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TAF1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口腔鳞癌组织/细胞中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正常口腔上皮细胞(p<0.05)。而当TAF1L基因的表达被特异性敲降,可使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性抑制。敲降TAF1L表达还可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凋亡,即上调凋亡相关因子Bax和Caspase-3蛋白质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质的表达。另外,敲降TAF1L表达也可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自噬,即上调自噬相关因子p62蛋白质的表达,下调LC3B蛋白质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TAF1L可以通过调控口腔鳞癌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影响该病的发生与发展。结论:TAF1L在口腔鳞癌中存在异常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癌基因,可能可以通过凋亡和自噬的信号通路在该病的病变中起到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