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研究左卡尼汀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将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3组,左卡尼汀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缺氧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均缺氧2h,复氧2h,后者在缺氧前给予左卡尼汀,比较缺氧前后心肌细胞的成活率、培养液中心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水平并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第二部分探讨新生儿左卡尼汀不同补充方法的疗效差异和补充左卡尼汀对伴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异常的新生儿的干预作用。选取主要因缺血/缺氧性疾病引起CK-MB异常的新生儿100例和CK-MB正常的一般新生儿20例,前者(实验组)随机分为5组各20例并予以不同干预方案:静脉小剂量左卡尼汀治疗组(小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0.1g/(kg×d)静脉滴注,1次/d;静脉大剂量左卡尼汀治疗组(大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0.15g/(kg×d)静脉滴注,1次/d;左卡尼汀及果糖治疗组(复合药物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0.1g/(kg×d)静脉滴注及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0.16g/(kg×d)静脉滴注,1次/d;果糖治疗组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0.16g/(kg×d)静脉滴注,1次/d;口服左卡尼汀治疗组(口服组)予左卡尼汀口服液0.1g/(kg×d)口服,1次/d。后者(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以7d为1个疗程。检测各组患儿生后第1d(用药前)、用药后第3d及第7d血清CK-MB水平;于上相同时间点分别采集各组患儿(除复合药物组)足跟血滤纸片,采用串联质谱检测法测定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结果第一部分:因为时间限制和实验室细菌污染仅完成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未能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并给予左卡尼汀干预治疗。第二部分:1、各组患儿血清CK-MB在1周内的稳定下降率分别为(小剂量组75.0%,大剂量组85.0%,果糖组45.0%,复合药物组85.0%,对照组85.0%,口服组75.0%)(χ2=6.67,P<0.05),各实验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小剂量组95.0% ,大剂量组95.0% ,果糖组75.0% ,复合药物组95.0% ,口服组90.0%)(χ2=1.29,P>0.05)。2、生后第7d,各实验组患儿血清CK-MB较第1d下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小剂量组97±43,大剂量组87±86,果糖组70±63,复合药物组83±75,口服组54±42,单位%)( P>0.05)。对照组患儿血清CK-MB下降程度为(8±7)%,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第7d,果糖组患儿血清CK-MB水平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小剂量组34.25±14.2,大剂量组34.95±18.6,果糖组57.21±40.1,复合药物组37.05±13.7,对照组33.7±10.9,口服组37.11±16.1,单位U/L)( P<0.05)。4、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静脉补充左卡尼汀,均能使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在7d内持续升高,且大剂量补充后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口服补充左卡尼汀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缓慢下降。以上三组患儿补充左卡尼汀前,生后第3d及第7d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分别为(小剂量组39.85±11.5、102.55±65.64、189.9±50.9,大剂量组43.2±13.8、162.85±99.6、197.45±107.3,口服组36.33±7.2、34.51±7.5、29.11±5.9,单位μmol/L)( P<0.05)。5、对照组和果糖组患儿出生后1周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亦有持续明显下降(果糖组40.85±15.4、38.14±18.1、27.57±9.7,对照组29.11±11.6、23.75±7.2、17.93±4.2,单位μmol/L),其中果糖组下降程度最大(32±17)%,然后是对照组(31±19)%,虽然口服组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在生后亦有缓慢下降,但下降程度较上两组小(24±16)%,以上三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变化和血清CK-MB水平的变化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4。结论1、不给予补充左卡尼汀的患儿在生后1周内血浆游离肉碱水平逐渐下降,给予静脉补充左卡尼汀可有效提高新生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口服补充左卡尼汀可减小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下降程度。2、应用左卡尼汀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异常的血清CK-MB水平,且作用较应用果糖明显。3、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变化和血清CK-MB水平的变化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