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从1978年我国第一本加工贸易手册诞生以来,海关对加工贸易的审批和监管,其管理客体就是加工贸易台同,管理形式是一本详细罗列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合同内容的手册,加工贸易合同项下的进出口活动都记录在这本手册当中。30年来,加工贸易业务飞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达10.2万余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318.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7.3%,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最初由单一台同式经营和手工作坊式生产而诞生的加工贸易手册监管模式,至今仍然未有大的改变。在管理信息化、销售国际化、产品个性化、交货快速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运营的要求,使得海关这一特殊的职业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海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通过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监管模式确立公平竞争机制,引导、约束加工贸易企业守法经营,积极转变行政职能,是更好履行海关职责的紧迫课题。本文对我国加工贸易海关管理变革的历史状况及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加工贸易海关监管模式的弊端、海关作为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监管的难点,认为,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海关有必要重新审视加工贸易以合同为基点的审批程序的合理性以及前、中、后期三段监管模式的现实性,即采用什么样的监管模式,才能解决“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的矛盾,以体现入世后方便合法进出、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时代要求。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海关监管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主要有:针对不同的监管对象,实施不同的业务监管模式,在现行管理基础上实现电子备案新模式,设立出口加工区尝试封闭式集中管理以改善目前加工贸易企业过于分散,监管不到位的状况;通过运用担保制度、风险管理、分类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手段来强化监管模式的有效运行;创新管理思想和观念,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综合治理,积极为企业营造执法守法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