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汇聚的南缘地区,亦为多元地质构造的错综交错部位,区域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块构造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也是现今地震活动频发区域,曾经发生过中国大陆最大的1950年察隅8.5级地震,因此该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该地区断块差异隆升的研究对于理解区域构造变形机制、建立相关断块模型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已有的关于差异隆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各种热年代学方法得到的基岩出露年龄和剥蚀速率的差异来进行分析,由于样品采集空间范围的局限性却难以拓展到整个区域,而利用流域、层状地貌面的方法却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东构造结地区的流域地貌、河流阶地、夷平面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而发生演变,强烈的构造运动控制着这些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这些都为利用流域、层状地貌面研究差异构造隆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流域对新构造运动、岩性及气候等因素的变化极其敏感,具有较好的响应,流域地貌相关的各种地貌指数往往能够很好地指示流域演化特征及其构造因素,这些指数通常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来获取,通过各种流域地貌指数的定量分析来反演构造运动也成为近年来活动构造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样地,层状地貌面(包括河流阶地、夷平面、冲洪积台地面等类型)能够记录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内的构造变动情况,可以把控制它们变形的活动构造所累积的运动方式、运动特征、运动量等直接地反映出来,利用层状地貌面的累积变形来研究活动构造的方法也早已被许多学者所广泛采用。本论文基于GIS平台,基于ASTER-30m的DEM数据,利用多种流域地貌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层状地貌面(包括夷平面、河流阶地)的变形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等手段,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差异隆升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其中的构造控制因素。在流域地貌指数方面,计算了高程面积积分(HI)、河流分支比(Rb)、陡峭指数(Ksn)、不对称指数(T-factor)、地貌信息熵(H)等一系列指数,研究了各种指数值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夷平面研究方面,提取了研究区域内普遍发育的最高一级的夷平面,研究了夷平面在研究区内各个地方的构造变形特征。在河流阶地方面,解译出了雅江米林-派镇河段两侧发育的典型的多级河流阶地面,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工作,初步建立了阶地序列并对阶地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了 5个主要的强隆升区:第1个位于藏南拆离系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的右侧,是由控制右侧边界正断层的断块在掀斜运动时翘起端的隆升造成的;第2个、第3个位于雅江大拐弯两侧,是由于印度板块东部犄角北东向强烈推挤而形成的;第4个位于嘉黎、怒江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是由于这两条同为右旋的走滑断层聚敛之处的挤压作用造成的:第5个位于嘉黎断裂带与雅江缝合带之间,是由于印度板块东侧北东向凸起段落俯冲过程中相应地体的挤出、隆升作用而成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流域地貌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性差异隆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综合多种指数可以对隆升差异进行判别和划分。地貌指数和层状地貌面的构造变形具有区域相关性,在隆升相对较强的区域,层状地貌面拱曲、隆升之处的各种地貌指数也会表现为增高或其它的异常形式,反之亦然,因此将地貌指数方法与层状地貌面构造变形的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出区域内的强/弱构造隆升区及其规模、程度、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