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现代化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西方化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长期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播者重要角色的局面。20世纪以前的化学译书均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但是,译书原著介绍的内容比较陈旧,与当时西方化学的最新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期刊作为媒介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具有在某一领域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科学的功能,其时效性较强,并充分发挥集束效应,有效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力度。《亚泉杂志》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化学译书与同时期外国化学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缺憾。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及化学学科特性,首开最新知识引进之先河,在晚清民初近代西方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专业科技期刊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本文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旨在厘清元素周期律、质点论等化学理论,氩、氦、镭、钋等19世纪70年代后发现的化学元素等近代西方化学重要发现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机制;明确《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主编杜亚泉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如下。 1.《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首次引进元素周期律,反映了西方近代化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重大成果,对分子学说的引进更是弥补了中国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缺憾。《亚泉杂志》是西方近代化学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环节。 2.《亚泉杂志》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刊载的化学知识,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其译介形式、传播机制和传播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无论从化学知识的传播来看,还是从期刊科学用语的规范化表达来看,抑或从期刊传播事业规范化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 3.《亚泉杂志》标志着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办刊到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杜亚泉所创造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自然科学期刊办刊模式,以及为《普通学报》所继承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文理综合性期刊办刊模式,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在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期刊作为一种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所处之社会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把握时代与学术、时代与学术期刊之间辩证互动的深层规律。而科技期刊是一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时代认知能力重要体现。《亚泉杂志>作为晚清民初以化学为主的科技期刊,能够在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引入中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亚泉杂志》在近代化学传播中具有创始之功。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个人在
日前,本刊记者接到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南浦村380位村民的联名举报,反映村主要领导,不顾全村百姓反对,侵占粮田建新居;利用职权,假公济私,用集体资金请客送礼等问题。为此,记
一、棉田杂草种类和大致出土时间据初步调查,江苏滨海棉区的棉田杂草,计有10多个科,近30种,其中发生期长,发生量大,为害最严重的恶性杂草是马唐和牛筋草。其出土数量,每平方
分块矩阵的Drazin逆在数值分析、马尔可夫链、微分万程、差分万程、密码字和控制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研究分块矩阵的Drazin逆表示形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9
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会议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自创办至今的发展历程,得出会议经历了始创期的艰难,发展期的平稳,过
不能简单地把企业报办得好、坏归结为姓什么,不能把企业报过去存在的战报式、简报式、布告式、光荣榜式和经验交流式等模式都归咎于是姓党的结果,这不公道。就是企业报完全
龙渊印社自1946年抗战胜利迁回杭州,俟活动较为正常,即着手编辑出版油印本《龙渊印社社刊》。其创刊时间,据刘江先生《中国印章艺术史》为1946年8月15日,这大致可信。因社刊
本文从产地、显微结构、瓷釉颜色和相图等角度,利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多个视角分析、探讨了汝瓷析晶分相釉的独到之处。对于青花瓷,本文借助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法(SRXRF),对宣德官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规模的扩张教学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其中数学教学也出现了许多困难,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甚至反感数学.不可否认
首先分析了双语教育的大背景,从教育大环境、课程本身和学生水平分析了《机械设计》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其次根据六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从教师的选择、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