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的农民又占中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决严峻的农村贫困问题,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扶贫政策的实施,切实保障了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使得农村居民在医疗健康、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覆盖面较窄,经济与社会政策不协调,使得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社会福利目标弱化,难以发挥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最终导致社会保障总体平均水平降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农村的贫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既影响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因此,缓解贫困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本世纪中叶构建和谐社会、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对更加全面地观察当前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具有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不足的特点,这样社会资本便成为他们可以利用的第三种资源。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所体现的信息、互惠合作、普遍信任、参与、网络等社会关系可以减少人们进行交易的成本,并在合作中防范和化解个体风险。对于需要外界帮助的贫困者而言,社会资本可以转化为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减少他们获取所需资源的成本,增强他们抵御在日常生活中所遇风险的能力。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于贫困者而言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国的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使得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可能双重失效,社会资本作为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他们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无论是就业信息的获得,还是就业机会的获得,都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社会资本主要是以传统的血缘、亲缘、地缘、业缘为主的社会网络,这些社会网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并为转移了的剩余劳动力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全文分为七章,主要观点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陈述论文选题背景、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有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以及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并简单列举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贫困与中国农村的反贫困状况。该部分首先给出贫困的概念与测量,对贫困概念的理解从一元解读拓展到多元解读,并从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和贫困程度两个方面对贫困进行测度,以此作为贫困进分析的基础。接下来对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进行描述,介绍了中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即贫困人口普遍具有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不足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都在和贫困斗争。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反贫困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讲,我国的反贫困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度性变革作用下中国农村反贫困;第二阶段,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中国农村反贫困;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农村反贫困。第三章,社会资本的一般性阐述。本章首先介绍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简单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构成。根据本文中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在中国农村主要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1)由家族宗族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2)由功能性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3)由象征性符号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4)由一般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其功能均可归结为如下三种:信息传递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功能以及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第四章,社会资本的反贫困作用机制。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以及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本章总结归纳出社会资本的反贫困作用,从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社会资本的间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资本可以增加物质资本的投资和使用效率,从而减少贫困。第二,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增加预期收益,促进人力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的获得。第三,通过社会资本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配置,增加经济增长。社会资本的直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信息渠道和社会支持,节约信息成本。第二,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公共产品供给。社会资本可以解决村级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有助于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参与网络有利于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监督。第三,社会资本有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一方面,互惠规范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它是人们团结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第五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我们以家庭为视角,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建立模型。这部分我们假定家庭既是消费者又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者。首先,家庭作为一个生产者,以人力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为内生变量,家庭产出为外生变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来描述家庭的投入产出状况,并求出其最大化的解。其次,家庭做一个消费者,我们采用常相对风险规避型效用函数给出家庭的消费函数,并构建家庭效用最大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求出均衡解,均衡结果说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需达到恰当的比率,才能使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实现家庭的产出最大化,效用水平最优化。社会资本不足会限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最后,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其一,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过多,其二,社会资本相比,人太少,求出最优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一个最优比例,经济会自动调整增长率使经济回到这个最优比例上。第六章,社会资本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政府反贫困政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农户调查问卷,对社会资本在部分中国农村地区反贫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社会资本进行测度。采用教育年限法对人力资本进行测度,最后用测度出来的社会资本数据和人力资本数据对核算出的居民家庭收入进行回归分析。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仍为1,参数的系数也通过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家庭收入将增加1.51%,即社会资本对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七章,结论和建议。社会资本能推动信息的流动、知识的共享、相互间的合作、集体行动问题的解决、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资本有助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基于社会资本的功能,本章提出了培育社会资本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能有所帮助。虽然已有大量的文献对社会资本理论和中国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文献还很少。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社会资本的反贫困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还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但由于调查限制,本文只测度了家庭社会资本,对于文化和规范等内容的社会资本考虑不足,这是本文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