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家系RET原癌基因突变方式的研究及相关临床特征比较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的一种亚型,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发病率约1/3万。MEN可分为MEN1和MEN2。MEN2A,又称为Sipple综合征,占MEN2的60%,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PHEO)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几乎所有的MEN2A患者出现甲状腺髓样癌,50%出现嗜铬细胞瘤,15%~30%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增生或腺痛);MEN2B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黏膜神经纤维瘤和嗜铬细胞瘤;此外,MEN2还有几种特殊类型,包括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MEN2A合并皮肤苔藓样淀粉样变、MEN2A或FMTC合并先天性巨结肠。自1993年Donis-Keller等发现RET原癌基因突变引致MEN2A后,目前全世界报道的所有MEN2家系均为RET原癌基因突变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RET原癌基因突变类型与MEN2的临床表现形式相关。本研究对两个明确为MEN2A家系中的患病成员及大部分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期明确这两个家系RET原癌基因的突变方式,并对两个家系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比较。为开展单基因突变疾病的诊断提供思路。 研究目的: 探讨两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的RET原癌基因突变方式和相关临床特征。通过对两个MEN2A家系的分析,为开展单基因突变疾病的诊断提供思路。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家系1 1.1先证者(Ⅱ:13):男,37岁,经手术病理检查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1个月患者被诊断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后病理提示甲状腺髓样癌。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1年两次复查甲状旁腺B超正常,血清钙磷、血降钙素(CT)、血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水平均正常,癌胚抗原(CEA)阴性。 1.2先证者姐姐(Ⅱ:12): 女,40岁,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1年复查甲状腺、甲状旁腺B超正常,血清钙磷、MN和NMN水平正常,CEA阴性;但血CT及iPTH水平升高。 1.3先证者弟弟(Ⅱ:15): 男,35岁,外院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行手术切除(具体术式不详),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行双侧肾上腺CT发现右侧肾上腺腺瘤,左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未予治疗。术后9个月查血清钙磷、MN、NMN及血CT在正常范围,但血iPTH水平升高。 1.4家系1中其他家庭成员情况: 先证者弟弟(Ⅱ:17),男,33岁,甲状腺B超发现左侧甲状腺上极内有一占位病变,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治疗(具体术式不详),病理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术后血清降钙素水平均正常,术后随访中血清钙磷、CT、血MN、NMN水平均正常,iPTH水平升高,CEA阴性,甲状旁腺及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 对Ⅱ:3(男,50岁)、Ⅱ:4(女,50岁)、Ⅱ:7(男,45岁)、Ⅱ:9(男,43岁)、Ⅱ:10(女,43岁)、Ⅱ:16(女,34岁)、Ⅲ:4(男,18岁)、Ⅲ:7(男,19岁)、Ⅲ:9(男,13岁)、Ⅲ:10(男,12岁)、Ⅲ:11(男,10岁)、Ⅲ:12(男,6岁)、Ⅲ:13(男,6岁)家庭成员进行的血清钙磷、CT、血MN、NMN等水平检查均正常,而在iPTH的检测中,发现3位家庭成员iPTH水平升高:Ⅱ:10、Ⅲ:9、Ⅲ:13;其中对Ⅲ:4、Ⅲ:11、Ⅲ:13进行甲状腺、甲状旁腺和肾上腺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2.家系2 2.1先证者(Ⅱ:5),男,27岁,手术并病理证实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3年复查血清钙磷、iPTH、NMN、MN水平无明显异常,CEA阴性,血CT明显升高,B超提示甲状腺双侧叶内实质性占位病变,可见钙化,尚未行手术治疗。甲状旁腺B超未见异常。 2.2先证者兄长(Ⅱ:3),男,36岁,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清钙磷、血iPTH水平正常,CEA阴性,血CT水平升高。B超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未见钙化,尚未行手术治疗。甲状旁腺B超未见异常。 2.3家系2中其他家庭成员情况: Ⅲ:3,先证者的侄子,男,8岁,病史及查体无特殊。血钙正常,血磷偏高,血CT、iPTH、 MN、NMN、血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正常,血CEA阴性;甲状腺B超见两侧叶多发囊性病变;甲状旁腺和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 Ⅲ:4,先证者的儿子,男,1岁,病史及查体无特殊。血钙磷、iPTH、MN、NMN水平均正常,CEA阴性,血CT水平升高;甲状腺、甲状旁腺及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 二.实验方法: 1.PCR扩增:用盐析法提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PCR扩增出RET原癌基因中发生突变率较高的第8、10、11、13、14、15和16这7个外显子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相关引物均由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研究所馈赠)(见表1),PCR反应体系为20μL(见表3)。再根据先证者发生突变的位点,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相应外显子测序。为排除合并其他位点的基因突变,对家系1中的先证者DNA的其余的14个外显子(第1、2、3、4、5、6、7、9、12、17、18、19、20、21)也进行了扩增测序。 2.DNA测序分析:PCR产物根据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用PE公司ABIPRISMTM377荧光自动测序仪测序。 3.亚克隆测序:家系1中的先证者及其姐姐的PCR产物经测序后发现第11外显子存在新的突变方式,为了进一步明确突变位点进行亚克隆测序。 4.生化指标测定:相关血生化指标由本院内分泌科实验室及生化实验室进行检测。 结果: 1.在家系1的先证者(临床诊断为MEN2A,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其一姐(临床诊断为MEN2A,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一弟(临床诊断为MEN2A,甲状腺髓样癌)及另外2例未发病的家庭成员(Ⅱ:17、Ⅲ:10)中,发现了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相同的杂合突变1893-1895delCGA(见图3-10),是一种新的突变类型。其他进行DNA测序的家庭成员未见以上突变。 2.在家系2的先证者(临床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兄长(临床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先证者尚未发病的儿子3个家庭成员中,发现了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相同的杂合突变Cys634Arg(见图11-14),是文献报道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突变类型之一。 3.家系1和家系2的RET原痛基因的突变方式不同,但临床表现相似。发病成员均为中年发病,大部分以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起病;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异常,或血CT升高伴或不伴甲状腺出现占位性病变,或已确诊为MTC;尽管发现部分成员血iPTH升高,但尚缺少诊断HPT的其他证据。 结论: 1.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1893-1895delCGA杂合突变及Cys634Arg杂合突变,均为MEN2A的致病基因,而前者是一种未见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2.虽然本研究中2个MEN2A家系的RET原癌基因的突变方式截然不同,但两家系发病人员在起病方式、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均相似,考虑与同为11外显子的、位点相近的、编码ret蛋白细胞膜胞外区的密码子发生突变有关。
其他文献
最近 ,苏州潭山硫铁矿新建的年产 3 0 0 0t硫酸铜项目投产。硫酸铜是目前市场上走俏的化学品 ,分试剂级、医药级、饲料级、工业级等 ,主要用于医药、农药、糖精、颜料、饲料加
体育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是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其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我
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想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美术教学,创设农村小学美术特色教学,要求农村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作简单对话,而要走向开放、多向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口语交际时间和空间,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给学生营造口语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moma,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外科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是最有希望治愈的手段。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车型识别是近年来研究人员的一大热点,运用卷积神经网络和SIFT特征匹配算法,CNN算法,特征提取、物体检测与图像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物理教学在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章在此基础上对中职物理课程教学的大纲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物理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是指对配子和种植前胚胎的遗传学诊断,把筛选遗传缺陷提早到早早期胚胎阶段。通过去除有遗传缺陷的胚胎,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的产前诊断发现异常胚胎后的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维持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导入技能反映美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水平,好
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体育教学不仅沉闷,而且教学效率也不到大的提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给自己做好角色定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