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话语生产者,但通过他们预设、转述、修辞等话语策略,在用语言描绘社会现实的同时,往往又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输出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话语策略“劝服的艺术”。“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国家级顶层战略,媒体在宣传报道时,特定的文本必然会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将以最具权威性的官方新闻话语——《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理论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为研究路径,对《人民日报》抽样报道文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人民日报》新闻话语建构及其社会意识形态输出。并且,利用EBSCOhost数据库,检索美国《纽约时报》和阿拉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了解美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该倡议的认知,反思国内媒体在“一带一路”传播上的缺位,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新思考。本文认为,《人民日报》以平等的姿态建构起“国内+国外共享式的对话模式”,凸显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大国形象。同时,又以严肃客观与平易近人并重的话语风格贴近百姓生活,将话语权向普通民众释放,极具亲和力又不失感召力,《人民日报》的话语策略贯彻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经济相融等理念。但在传播策略上,国内媒体应该重视对负面事件进行及时有效舆论疏导。并且,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