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阶段产品可靠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jack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靠性评估在武器装备型号研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传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一般只能处理单一环境或(和)单一母体的情形,无法处理具有变环境变母体特点的产品研制阶段可靠性综合评估问题.该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可靠性增长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产品研制试验期间是一个复杂的变环境变母体的可靠性增长过程.同时对于目前工程上普遍应用的可靠性增长模型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产品类型、TAAF规划方式以及基本可靠性增长模型进行了选定,提出了时间环境折合系数的概念,建立了产品研制过程的基本假设,最后给出了产品研制阶段综合的可靠性增长模型——DPIRE-AMSAA模型.确定了依据DPIRE-AMSAA模型利用同类或相似产品研制阶段试验数据通过最优化过程来求解时间环境折合系数的方法,从而克服了以往依靠人为经验得到该系数的缺点,极大提高了该系数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在制定最优化规则时,针对产品研制试验过程中总故障数的不同,选用了各自相应的可靠性增长趋势检验统计量;将比较难以处理的研制阶段试验项目数量较多情形归结为几种典型环境应力类型来处理,从而保证了在进行时间环境折合系数寻优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分别给出了利用穷举搜索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时间环境折合系数求解的方法和步骤,并以航天和航空两个产品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性研究.通过比较认为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时间环境折合系数不仅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而且所求得的时间环境折合系数更为合理、可信,依此得到的可靠性评估结果与产品实际可靠性水平也更为接近.给出了进行研制期间单元级产品可靠性综合评估前在研制试验数据的完整性及时间环境折合系数的选择或确定方面应具备的一些前提条件.按照总故障数不为零和总故障数为零两种情形分别给出了评估方法.以两个航空航天产品为工程实例给出了研制阶段单元可靠性综合评估结果.给出了研制阶段结束时在某一给定置信度下确定系统可靠度置信下限值的方法,并以L-M法为例给出了具有串联结构的系统级产品可靠度置信下限求解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以某航天代谢模拟装置为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该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该装置可靠度置信下限与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水平相接近.从而说明应用该方法进行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可以较好地满足工程上的需求.
其他文献
力觉再现装置能够广泛地应用于遥操作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系统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力觉再现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No.2002CB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装备的需求,精密加工正成为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了检验精密零件的加工精度,需要对其精密测量。面型元件是常见的精密零件。由于其曲面复杂、表面光滑,因此很难检测。本文提出一种单轴法线跟踪式测量系统。单轴法线跟踪式测量系统以差动共焦理论为基础,结合准直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来实现测量部分随待测表面倾斜角度变化从而实现对大曲率表面的测量。准直部分和伺服驱动与轴向测量系统的结合解决了传
近年来,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聚酰亚胺成为制备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整流罩的理想基体材料,然而,其工艺性和使用温度的限制成为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因此,提高以聚酰亚胺为基体的
在燃气轮机引射冷却吹风实验平台及其相关基础领域,配套实验设备不足或各项技术指标无法达到相关要求等问题已愈发凸显。当前,缺少定位精确化、体积小型化的“用于传感器探针
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是当前交流调速系统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课题。提高无速度传感器交流调速系统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并尽快实现产业化,成为摆在我国电机领域学者和
自2017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20年正式运行,即使初期只覆盖电力一个行业,也将使中国有望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rn显然,中国建立碳市
期刊
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中利用声辐射力分离流体中的悬浮颗粒具有特别的优势,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主要是基于平面驻波和层流分离悬浮颗粒的原理建立多层谐振结构的超声微分离器模型。另外,国外也有人研究基于二维超声驻波场的MEMS器件,但并没有建立起这些MEMS器件二维超声驻波场的完整的理论声学模型,在二维模式下成功分离出大量
展开机构是指能收拢成较小形状,展开成较大预定外形的机构。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尺寸越来越大,而运载火箭载荷舱尺寸有限,因此展开机构成为大尺寸航天器的最佳选择之一,大
学位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与能源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02年,中国城市集中供暖面积达15.6亿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