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当一个顶着红头发的女孩罗拉在银幕上狂奔并博得世界的一片喝彩时,《罗拉快跑》这部影片的导演汤姆·提克威也随之走进了世界各国影迷的视野。在德国电影界,提克威有着“德国电影的新希望”、“小法斯宾德”等美誉,同时他也是德国同代导演中国际化程度最高、成就最突出的导演。与全球各国电影机构的合作和多元文化格局中提克威依然保留着个人化的电影特质,他的电影具有游戏化的叙事策略和游戏化的视听语言,但也不缺少沉重的意识形态之思。这为他在世界电影格局中赢得了不可或缺的一席。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索提克威的艺术创作。第一部分,提克威的电影启蒙和成名。一个导演的从影经历、电影观念等均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克威成长于新德国电影如火如荼之时,当时电影院放映的新德国电影使提克威获得了对电影的激情和关于电影的理念。除了新德国电影以外,提克威的电影素养也离不开好莱坞影片的熏陶。对电影的热爱坚定了提克威向电影界发展的决心,中学毕业后他先在电影基层磨砺了几年,后经德国著名制片人罗莎冯普罗因海姆的鼓励和支持由短片走上执导之路,又通过几部长片的风格化探索,终于凭《罗拉快跑》一炮而红并自此走上了国际化之路。第二部分,提克威电影的叙事策略。提克威的电影深刻地体现出视听时代游戏化的叙事策略。他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在结构上有所变化和突破,结构在他这里甚至成为了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罗拉快跑》以“生命——艺术——电影”不过是一场游戏的核心观念和电子游戏的逻辑思维成功解构了传统的叙述人、人物身份和叙事结构。《云图》的交叉结构所呈现的拼贴感使得人们获得了智力游戏的快感。即使是因果式的线性结构,他也会用一些巧妙的手段如主观视点、插叙、倒叙等使其焕发出新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提克威电影的视听语言。对应着游戏化的叙事,其影片中的视听语言也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被他称之为“媒介的自由”的观念下催生的媒介混用和分割银幕。二是以旋转镜头和极尽所能的大俯大仰镜头为代表的风格化运镜方式。三是音乐不再只是画面的附属品,而常常成为结构影片、描摹人物形象、升华影片主旨的重要手段。第四部分,提克威电影的意识形态分析。尽管提克威的电影让观众尽享叙事之欢,但他的影片在内容方面却是沉重的,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他的影片中存在着两类人物序列:宿命的主体和无法驯服的叛逆者。但这两类人物都会在识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强制性国家机器的作用下最终作出相同的抉择:走上反抗的道路,然后获得相同的结局:逃脱中的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