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诊察是经络辨证论治的基础,《内经》中强调了经络诊察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针灸临床对经络诊察的意义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也相对较少。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自195 0年创立,至今已有60年,但由于测量方法和结果判读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影响了其在针灸临床的推广应用。本课题应用传统经络诊察法和改良知热感度诊察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经络进行诊察,以发现支气管哮喘的病变经络,为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客观的辨经取穴依据。改良知热感度测量方法及结果判读方法,以利于其更好为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表经络和背俞穴望、问、切诊检查以探寻病理反应,并测定知热感度值,以了解经络变化情况。结果1.传统经络诊察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表经络病理反应主要出现在肺经、大肠经、肝经、脾经和胃经。其中以肺经(占75.6%)和大肠经(51.2%)异常率最高。2.三种诊察方法比较对望、问、切诊三种诊察方法检测出的经脉异常率比较,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切诊的异常经络诊断率最高。3.背俞穴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背俞穴上异常反应主要出现在肺俞和大肠俞。望、问、切诊三种诊断法检测背俞穴异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切诊法检出背俞穴病理反应最多。4.十二经井穴知热感度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十二经井穴知热感度检测,经络失衡主要表现在肺经和大肠经。5.传统经络诊察法与经络知热感度检测观察比较经X2检验,结果显示二者无差异(P=0.96)6.经络诊察法、知热感度法检出各个证型的异常经脉情况在全部证型中,肺经出现的异常率均较突出;在热哮证中大肠经的异常率较高。结论1.传统经络腧穴诊察法与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均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异常经络,以肺经、大肠经的异常率最高,此结果可为针灸临床诊断、治疗本病提供辨经选穴依据。2.传统经络腧穴诊察法中的切诊法异常经络诊断率最高,提示在对经络腧穴的诊察中尤应重视切诊检查。3.对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的结果进行解读时,除按照传统的根据经脉左右失衡判定异常经脉外,还应注意那些左右失衡并不明显,但两侧知热感度值均明显升高或降低的经脉,也应视为异常经脉。4.经络诊察法可为疾病的经络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利用传统经络诊察法与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辨经、选经、取穴治疗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从经脉反应病证的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临床证据,丰富了经脉理论在脏腑相表里理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