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C59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该病通过气流在高空远距离传播,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是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我国是一个小麦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严重、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条锈病害的侵袭。从目前的小麦生产形势来看,我国的小麦抗病品种数量虽多,但抗源的单一化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小麦品种C591自国外引种以来,在我国一直表现对条锈病的良好抗病性。C591是普通的六倍体小麦,易于和现有生产品种组配杂交组合,与二倍体、四倍体小麦或其近缘属抗源相比,更易于抗病基因的转育。同时,C591也具有籽粒大、品质好、成熟较早等优点。鉴于我国抗病育种工作的紧迫和抗病遗传资源的相对匮乏,而像C591这样的条锈病抗源又没能很好的加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感病品种Taichung29和品种C591制备了一系列杂交后代材料,通过温室内人工接种具有代表性的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对C591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采用SSR标记技术结合缺体分析对C591中抗条中32号小种的主效抗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同时,用AFLP分析技术对该主效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1.采用小麦条锈菌条中19号、条中26号、条中29号和条中32号生理小种对小麦品种C591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发现,C591针对条中26号和条中19号小种的抗性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针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控制;针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2.利用SSR分析方法,筛选到了7个与品种C59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基因YrC591连锁的多态性扩增片段,它们分别是Xwmc166、Xwmc273、Xwmc311、Xbarc32、Xcfa2040、Xgwm577和Xgwm984,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6cM、15.8cM、37.4cM、15.8cM、16.6cM、17.2cM和16.6cM。根据这些扩增位点的染色体位置,初步推测YrC591位于小麦7BL染色体上。 3.对与抗条锈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wmc166、Xwmc273、Xwmc311、Xbarc32、Xcfa2040、Xgwm577和Xgwm984进行了缺体定位分析。分析结果显示,Xwmc166在所有缺体中无该特异性扩增片段,其余6个与抗条锈基因YrC591连锁的特异性SSR扩增片段均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综合SSR标记及缺体分析结果,推测小麦抗条锈基因YrC591位于小麦7BL染色体上。 4.通过AFLP分析。找到了7个与抗条锈基因YrC591连锁的多态性条带,它们分别是P38M48218、P41M48258、P35M48373、P34M50190、P37M47110、P39M61124和P41M49150。其中,P41M48258和P35M48373被成功转化成了SCAR标记。通过连锁性分析发现,SCAR标记SC-P35M48
其他文献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以其显著产量优势和抗虫效果深受广大棉农喜爱,其优势表现以及杂种优势产生机理已成为棉花杂种优势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ADE),较系统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盐酸吡格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与相应的腰椎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能力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疗法已被证实对本病有显著疗效,其中以夹脊穴为主
针对我国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地区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土壤侵蚀严重、农业生产能耗大、成本高等普遍性问题,本着加速该地区传统耕作体系的技术改造,探索高效、优质、节能节
目的探讨多肽类降糖药利拉鲁肽的合成路线及纯化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Fmoc(9-芴甲氧羰基)合成策略合成利拉鲁肽,粗品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纯化,分析型高效液相和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对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进品质的有效途径,杂种优势不强是目前限制
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主要麦区均有分布,近年来有逐渐加重趋势。本文通过田间和室内盆栽筛选,获得了对小麦叶锈病具有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