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无“互联互通”作为一种国家间重要的经济合作手段和新型国际帮扶手段,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起着愈加重要的媒介作用。2014年3月5日的“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进一步提出吉林省与朝鲜的“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互联互通、沿边开放、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中朝关系的复杂性意味着中朝互联互通的形式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国家互联互通的特殊性。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是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风向标。作为热战的产物和冷战的延续,朝韩两国的长期对峙已然逐渐成为制约东北亚合作的绊脚石。例如由于美日韩的联合军演、延坪岛炮击事件、天安舰事件以及朝鲜第三次核试验,都使朝鲜半岛的局势正一步步的趋于白热化,两国的关系陷入了“安全困境”的局面。对于如何缓和紧张局面、使东北亚合作可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主题。此外,在冷战结束以及东亚生产网络日渐成熟的背景下,为防止区域内“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为主要任务之一而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逐渐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上。近几年来,由于双方在金融和贸易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使得原来存在与东南亚地区的矛盾与冲突得以缓和,这些都结果与区域间的合作的作用是不可分离。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些合作的深化往往又与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互通互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东盟已成为牵引东亚区域间合作的轴心力量,并在促进东亚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具体政策的逐步实施,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步中国将加大与东盟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于此同时,东盟地区也将更加重视同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因为,双方都意识到要想促进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必须依赖于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国家间的合作。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一步的合作必将是:在加强双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双方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东亚区域的和平与稳定。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积极成效也为中朝互联互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东北亚区域的合作在90年代也得到了东北亚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为加快落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图们江区域的开发的计划,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都做出了努力,无论是扩大区域间的合作力度,还是通过政策方面,都极力的加强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在政策方面,1995年12月,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和蒙古国在联合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另外,中国又与俄罗斯和朝国还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这些政策都显示了各国在促进东北亚的发展方面都做出了的努力,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必将在促进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上做出贡献,同时,协定的签署也标志着图们江地区在国际合作的开发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在中朝实行“互联互通”的战略前提下,本文主要以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透过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项目在“互联互通”规划中的发展为主线,具体描述中朝互联互通对中国、朝鲜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及其中朝关系发展的前景同时通过分析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中朝互联互通中潜在的影响因素来应对在中朝互联互通今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