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民族历史悠长,文化灿烂,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习语,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成语的翻译极其重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给成语翻译带来了便利,相似的经验不仅使不同民族的成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使一个民族生活中的许多盖帘和形象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相应的概念和形象。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民族在地里、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各自的成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业就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便成为成语翻译的难点。若不正确处理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人们在成语翻译中就难免犯错。因此根据不同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成语跟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成语翻译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翻译《毛泽东选集》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我在比较其他中国经典著作的成语翻译后选择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成语翻译作为我的研究对象。选择这一卷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据不完全统计,该卷包含最多的成语,通过对《毛泽东选集》的简单介绍,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该作品中的翻译原作和倾向。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文章还不太多,据我调查某些学者是从文化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毛泽东选集》中习语的翻译,而本篇论文集中总结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成语翻译标准并确定了七大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替代,省略,增益,加注,概略化),从而提出了成语翻译策略的倾向性,即直译是成语翻译的首选。本文的结论是,在英汉成语语互译中,所有翻译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实用价值。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翻译策略的选取应考虑一些具体的因素,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接受程度,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等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种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有辩证对待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本篇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心希望能给想要对中国经典名著中的成语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翻译者提供借鉴的方法,从而为将来的经典著作的翻译提供更广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