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联合Ⅰ/Ⅲ型胶原膜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该实验于2010-8/2011-10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完成。(1)体外分离、培养、扩增12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2)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Ⅲ型胶原膜复合物,并进行相关组织学及生物学性状研究。(3)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2组,制作双膝股骨滑车直径3.8mm、深2mm的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移植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将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Ⅲ型胶原膜复合物,B组(对照组)12只植入单纯Ⅰ/Ⅲ型胶原膜。分别于术后8、12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学染色(HE染色、蕃红O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并采用O’Driscoll,KeeleyandSalter评分标准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镜下观察:BMSCs生长形态良好,呈梭形,有细胞漩涡形成,行组织学染色:细胞在玻片上贴附良好,排列规律,呈复层排列,细胞形态典型。(2)经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很好地贴附于胶原膜的粗糙面。(3)在体内实验中:行组织学染色示:A组(移植组)的缺损修复8周时为类透明软骨修复,12周时接近于正常软骨。B组(对照组)8周时以纤维样组织修复为主,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4)组织学评分统计结果表明:12周比8周评分高,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移植组与对照组在各自时间点上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1)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细胞形态单一,典型,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良好的贴附生长于Ⅰ/Ⅲ型胶原膜表面,Ⅰ/Ⅲ型胶原膜表面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中的支架材料。(3)运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Ⅰ/Ⅲ型胶原膜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