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网络中,一般没有明确的服务质量的概念,网络传输的基本服务就是最大努力服务,它无法给实时多媒体应用的传输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本文从控制机制的模型、包调度算法、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许可控制机制等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控制机制的建模。我们建立了一个可适应的QoS控制机制模型,并详细给出了模型实体的组成及磋商过程。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链路的建立和资源预留的初始化工作是面向接收者的,并采用软状态等机制实现同步。面向接收者初始化使得系统的性能不受规模的伸缩、参入者的频繁加入或离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异质的问题,这是面向发送者机制所无法做到的。 2.包调度算法。首先我们分析了各种不同调度算法,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虚拟时钟调度算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度机制,但同时也发现它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性。我们在虚拟时钟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调度算法-IVC,IVC改进了系统虚时钟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周期性修正,并采用分级式的调度策略,使调度算法的复杂度由O(n)降低为O(log2N)。为了仿真分析改进的调度算法,我们采用NetSimQ仿真软件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VC不但能够获得满意的公平性调度,而且还能得到低于静态虚拟时钟调度算法下的延迟性能,且计算方法简单而又高效,这也同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3.资源管理机制。为了在满足QoS需求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网络资源利用率,我们对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所需的QoS进行折衷考虑,在IVC静态资源分配的基础上,提出动态资源调整的设计方案-DAR IVC。首先,DAR IVC对延迟和包丢失率都很关心,它能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