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整合急诊科问诊、查体及重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以期建立一种综合诊断评价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别急诊科胸痛的性质[心源性胸痛(cardiac chest pain,CCP)/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NCCP)],为患者后期转诊提供相对可靠依据,提高患者早期确诊率和抢救成功率,减少误诊率、漏诊率。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急性胸痛患者127例,根据胸痛病因分为两组:心源性胸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心源性胸痛组6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8.4±10.5岁);非心源性胸痛组5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2.1±7.2岁)。比较两组间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血钾、血钠、血钙、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碱剩余、血氧饱和度)、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及本研究重点观察的实验室指标(包括hs-CRP、CK-MB、cTnⅠ、Myo、NT-proBNP)的水平差异,从而建立急诊科快速、准确地鉴别胸痛性质的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抽取肘静脉血分别送检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肌坏死标记物和NT-proBNP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所有分析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与非心源性胸痛组相比,心源性胸痛组的患者年龄更大(58.4±10.5vs42.1±7.2岁,P<0.0001);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51.0% vs30.0%,P<0.0001),心率更快(97.5±11.5 vs88.0±10.5bpm,P<0.0001),血压更低(收缩压113.7±26.4 vs129.6±28.7mmHg,舒张压66.8±23.7 vs82.6±19.8mmHg,P<0.0001);而其他临床指标,诸如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和肾功能检查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2.两组患者重要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心源性胸痛组hs-CRP峰值(8.80±2.50 vs1.30±0.40 mg/L,P<0.0001)、Myo峰值(242.60±79.80 vs97.60±18.90ng/ml,P<0.0001)、CK-MB峰值(68.72±7.46 vs12.74±1.35 ng/ml,P<0.0001)、cTnⅠ峰值(21.02±12.50 vs0.22±0.09 ng/ml,P<0.0001)、NT-proBNP峰值(208.00±52.00 vs79.00±32.00 pg/ml,P<0.0001)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比较院内随访,心源性胸痛组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非心源性胸痛组短(25.1±11.8 vs44.6±13.1s,P<0.0001)而在死亡、胸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梗、心衰和心律失常方面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在死亡、胸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梗和心衰方面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已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的趋势,心源性胸痛组较非心源性胸痛组高(11.6% vs1.7%,P=0.0688)。 结论:联合检测CK-MB、cTnⅠ、Myo、hs-CRP、NT-proBNP实验室指标对胸痛性质的早期、快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