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总体宇宙人生的持久关注和深入思考,使天人关系成为儒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先秦与汉唐儒学的基础上,宋明理学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层面去思考。本文即欲通过分析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来呈现儒学的这一发展趋势。周敦颐处于理学的初创期,是上承汉唐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因此他的思想既有承续传统儒学的特点,更有开启儒学发展新方向的意义。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即在于重新诠释儒家的天人关系,致力于天道性命的内在一致与双向贯通,从而为人的价值生命之挺立提供内在依据。由此,他鼓励世人成就圣贤人格的为学宗旨也在这样一种天人新义中顺利展开,从而揭开了儒学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简要论述了佛老思想对北宋儒学的影响及儒学自身发生的转向。周敦颐时处北宋,这是一个深受佛老思想影响和儒学悄然转向的时代。东汉之后,儒学衰微,玄学与佛学相继而起,后者以其高妙的学理思辨风行魏晋隋唐,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玄学强调本体之学的致思路径使中国哲学开始了由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的过渡,而佛教对佛性的深入阐发使中国的心性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将逐步渗透到新时期儒学的学理建构中去。与此同时,北宋儒学也正在发生转向。在经典的诠释方面,由汉唐的训诂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变;在社会思潮层面,由重视外在的礼乐教化逐渐演变为提倡内在的德性自觉;在哲学建构层面,开始了由汉唐的宇宙发生论向天道性命相贯通基础上的心性本体论的转向。
第二章丰要论述了周敦颐以太极为核心所创建的儒家新的天道观。周敦颐对天道性命问题的思考首先从重新建构儒学的天道观开始。包括周敦颐在内的理学家们大都承接儒家《周易》的传统,秉持一种易学视野下的天道观。在这一天道观中,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天地万物都是天道本体大化流行的产物,因而展现出牛生不息的无限生意。在这一天道观的支配下,周敦颐以太极为核心创建了儒家的天道本体论。太极作为天道本体,是宇宙万有的牛化本源和存在依据,更是人获得至正之性命的终极价值根基。太极以其潜在的动静机能彰显它的生化流行之大用,具体展现为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生化过程。至此,周敦颐向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宏大的整体宇宙图景。
第三章对周敦颐的心性本体之学进行了具体分析。在重新确立的天道观的基础上,周敦颐开始了对心性本体论的初步思考。儒家对心性问题有着长期的关注,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心性论资源。先秦儒家从善恶的角度对心性问题展开探讨,汉唐儒者在此基础上针对人性的复杂状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这些都为周敦颐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从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角度出发,会通《周易》和《中庸》两部典籍,重新阐释了“诚”的思想,并以“诚”为核心初步建立起了心性本体论。真实无妄的天道本体在其大化流行的过程中,赋予了天地人物以至正之性命,这一性命之本体即称之为诚体。诚体一方面成为人内在自足的完满价值根基,另一方面也为天道性命的双向贯通提供了桥梁。诚体之性实际上是人源自于天道的本然至善之性,但现实的人性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因此周敦颐又提出了“刚柔善恶中”的气质之性。他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理解,突破了传统儒学的局限,开启了理学探讨人性的新思路。
第四章丰要阐述了他所倡导的成圣功夫与圣贤境界。周敦颐对天道性命问题的深入思考,最终以达成儒家的最高人生境界为旨归。他提出了“圣可学”的命题,打破了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森然界限,同时又以“寻孔颜乐处”来引导后学。成就圣贤人格,必须以变化现实的气质之性为前提,由此周敦颐提出了“无欲主静”以“立诚”的修养功夫论。在社会人生的理想追求方面,他一方面鼓励人们“希贤”、“希圣”、“希天”,努力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了礼乐刑罚对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他对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和理性反思。
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周敦颐的治学经验及其对今天学人的启发意义。周敦颐处在儒学的复兴和转型期,他所进行的学术思考展现了作为一名大儒的远见慧识,他的治学经验对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今天学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