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酸性、碱性化合物以日常生活用品的成分走近人们的身边,人们接触腐蚀性物质的几率越来越大。虽然一再强调这些生活用品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无意或故意摄入腐蚀性物质的事件却一直在发生。腐蚀性物质摄入的发病率因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目前无法从现有的文献及病例报道中得知其真实发病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碱性和酸性腐蚀剂是最常见的摄入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凝固或液化反应产生组织破坏并引起消化道损伤。腐蚀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没有粘膜损伤到严重损伤。急性期可发生穿孔和坏死,远期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的狭窄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儿童一般是误服腐蚀性物质不同,成年人摄入主要是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所致。上消化道狭窄是腐蚀性物质摄入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中食管狭窄占大多数,狭窄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取决于所摄入腐蚀性物质的物理形式、种类、数量、浓度、粘膜接触时间和摄入时脏器状态。腐蚀性狭窄的治疗旨在改善症状/体征、避免消化道梗阻并发症并防止狭窄复发。狭窄扩张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探条扩张术,既可在内镜下进行,也可在X线透视下或两者联合下进行。与其他良性消化道狭窄相比,腐蚀性狭窄常为多发的、长而成角的、对扩张治疗的反应性低且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对于需要多次和频繁扩张以保持消化道通畅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可以保持狭窄段持续扩张、延长无症状持续时间并减少因频繁扩张而带来的痛苦。但是考虑到术后反应性组织增生、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风险,支架置入术在治疗腐蚀性消化道狭窄方面的疗效及临床广泛应用一直存在争议,其临床效益还需进一步评估。除此之外,目前关于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的研究,目标人群多针对于儿童,治疗方式也多局限于狭窄扩张,支架置入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随着可生物降解支架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亟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估支架应用在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作用及前景。目的通过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初步探讨狭窄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及外科手术在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患者共计3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食管狭窄、胃出口梗阻或者二者皆有)且有明显相关症状,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可剔除。2.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腐蚀剂性质、狭窄部位、治疗前病程、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或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并随访治疗后相关症状改善情况。3.治疗方式(1)狭窄扩张术:内镜下硅胶探条扩张术、内镜下/X线透视下球囊扩张术;(2)支架置入术;(3)外科手术:食管替代术、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4.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的吞咽困难程度根据Atkinson吞咽困难量表进行评估。治疗有效的终点定义为在最后一次治疗后,吞咽困难的程度降低2分及以上或者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缓解,并至少保持12个月。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达;定性资料以率[n(%)]表示。结果1.回顾性分析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其中行单纯狭窄扩张术14例,支架置入术15例,外科手术7例。治疗后随访5~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50个月。4例患者因最后一次治疗后未达到12个月而未完成最终疗效评价。2.完成最终疗效评价的32例患者中,31(96.9%)例经治疗后吞咽困难/胃出口梗阻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饮食,Atkinson评分降低3.00(3.00,4.00)分。其中,13(100.0%)例单纯狭窄扩张术患者均治疗有效;12(12/13,92.3%)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治疗有效;6(100%)例外科手术患者均治疗有效。3.狭窄扩张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占12.1%;支架移位是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常见问题,占68.4%;管状胃代食管术1(14.3%)例术后出现食管残端腹壁瘘,术后4月余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存在消化道穿孔、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问题。因此,腐蚀性狭窄的治疗要求合理把握各治疗方式的适应症、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及减少支架移位的发生。再者,外科手术作为二线治疗方式的疗效也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