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的千年,中日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一直的友好合作阶段进入到一个更为复杂,更为坎坷的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内,中日两国经济交往一直朝着一种良好的方向发展,双边贸易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进一步发展,投资额也在不断上升,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货币合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双方在人员交流,科技合作方面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但相反的是,双方在政治层面却出现了一种和经济层面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发展趋势。日本自小泉上台以后的历届政府(除了2006年上台的福田康夫首相)对华政策不断趋于强硬,双方在发展战略,安全领域,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的摩擦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就是小泉首相不顾亚洲人民的感受,连续五年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否认和美化二战中的侵略,在国际政治领域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积极参与对中国的围堵和遏制,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不断出现倒退,中日两国首脑会晤中断,出于对日本方面一系列充满敌意的表现,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日本谴责的调门。尤其是2010年底,中日之间发生的撞船事件,使中日两国关系进入到低谷。这种经济上趋热和政治上的趋冷现象已经超越国际政治理论解释的范畴。在学界,许多研究者还专门为这种现象创设了一个新词-政冷经热。造成这种非正常关系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政治方面,首先是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由中弱日强到中强日弱,日本在经济层面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致使日本的决策层制定对华政策时出现了强硬化趋势。国际层面由于冷战后苏联这个共同敌人的消失,中国的繁荣壮大,日美同盟开始把中国作为战略敌人来看待。在国内方面,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进入政坛的中心位置,在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的影响下,日本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经济上双方的利益的共存致使两国民间层面不断扩大交往,政府层面也有意识的淡化政治上的分歧对经济交往的影响。这种“政冷经热”局面的存在和长期化趋势,从各个方面考虑都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也不利于两国经济互利合作的长期化。因此,需要双方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扭转这种非正常的关系形势,踏踏实实的推动两国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创造有利环境,使中日两国关系“从政冷经热”的状态转到“政热经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