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未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供给不足,二是在金融资源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农村,资金却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转化为非农资源。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金融功能发挥、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环境完善之间的关联关系、彼此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过程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农村金融的显功能和隐功能为主线,对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功能效应作出分析与解释,并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经验,为今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建议,在宏微观两个层面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功能分析框架。论文首先从系统科学角度,界定了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就是农村金融系统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又促进自身结构的不断优化,并与人们对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相结合,使农村金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农村金融系统的显结构与隐结构一致是农村金融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接下来,论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起点――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我国已经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农村经济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而此战略的实现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密切。基于农村经济金融的非线性发展特征,论文运用分形维数定量地考察了各个农村地区的发达程度,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还运用分形维数定量地考察了各类地区农村金融诸因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类地区的这种影响存在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的规律。一是农村贷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对发达地区农村影响更大;二是与实际利率相比,农民对名义利率较为敏感,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更敏感一些;三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投入过少造成的。通过进一步定性地考察各类地区农村金融功能供需现状得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农村金融功能需求与供给存在差异,且整体上呈现出供需失衡的状态。相对而言,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需求较为多样化,农村金融功能发挥得较为充分,效果比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的效果却不那么明显。这表明,农村金融的功能并不是静态的,它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而有不同的变化。农村金融往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仅仅了解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现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能够诠释农村金融功能效应的演化趋势。文章着重对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农村金融显功能和隐功能综合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四个阶段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功能效应。并且得出结论:在以农补工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的功能效应整体来说还是有效的,只是到了工农平等发展以及以工补农阶段,农村金融资金不仅没有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相反却更快地流向了城市,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因此,农村金融只从表面层次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那种不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就满足于已有的改革成果,或简单的对我国以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进行全盘肯定或否定评价,至少是不够科学的。为了力图将国际上成功的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应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实践,论文分析了一些国家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功能目标和发展原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显功能和隐功能需求出发,分别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优化和环境建设的建议。认为我国目前应该选择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类型,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显结构与隐结构的协调工作。在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建设上,为了实现农村金融的隐功能,本文提出了“保水于田”和“放水养鱼”的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标准建设、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以及完善政府职能和相关政策的建议,同时对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