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主要场所,其外在形态和功能性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植物的基本功能特性和植物本身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建立了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理学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普遍关联,在解释物种分布与物种共存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经济谱量化了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表示在叶片水平上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变化的植物资源权衡策略。近年来,植物叶经济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主要场所,其外在形态和功能性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植物的基本功能特性和植物本身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建立了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理学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普遍关联,在解释物种分布与物种共存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经济谱量化了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表示在叶片水平上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变化的植物资源权衡策略。近年来,植物叶经济谱引起了生态学者的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叶经济谱研究已经应用并延伸到多个研究领域中。风景园林学科也不例外,开始关注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之间的多种联系。风景园林学领域关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多以植物叶片性状为切入点,研究园林植物叶片性状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单个植物甚至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响应能力。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合理配置对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有重要影响。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由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形成资源循环和共生的平衡“微型生态系统”。园中植物的配置注重与环境相融合,其生命特征具有记录园林的发展历程与传承历史风貌的作用。本文采用叶经济谱理论方法聚焦于留园开展研究,以留园36种不同生活型植物为试验材料,选择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单位质量叶氮含量(Nmass)、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蒸腾速率(Tr)等17个叶经济谱(LES)性状进行实验测定,分析留园36种植物叶经济谱性状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长期生长在江南水乡特定环境下的不同生活型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植物在功能结构上所采取的权衡策略。根据留园主要园林植物基于叶经济谱性状组合特征的适应机理,提出“叶经济谱性状组合特征-功能资源配置-物种选择”的景观优化策略,以期为留园植物景观优化提供精细化的数据支持,同时为其他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物种选择提供方法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1)留园36种植物各叶经济谱性状的特征值变化幅度和变异性都较大,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经济谱性状总体变异系数范围为39.47%-121.71%。在不同生活型叶性状之间,乔木的LA变异系数最大,为89.39%,LDMC变异系数最小,为22.93%;灌木的Narea变异系数最大,为110.94%,叶绿素含量(SPAD)变异系数最小,为18.02%;藤本和草本均是LV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95.22%和121.71%,说明与其他性状相比,这两者稳定性最差,且Nmass变异系数均最小,分别为9.47%和15.71%。说明植物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对各个叶功能性状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不同,留园植物生长过程中采取的是资源获取性策略。(2)物种水平的植物叶性状之间具有普遍相关性,功能群水平上的植物叶性状的相关性明显低于物种水平。不同生活型主要叶性状关系为SLA与LT、LTD、LDMC、Nare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A与Tr、Amass、PNUE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之间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较大,LT、LDMC、LMA均表现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SLA、Nmass与藤本、灌木和乔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均表现出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乔木的趋势。(3)在17个叶经济谱性状指标中,LA、SLA、Tr、Amass、PNUE可作为反映留园乔木层叶性状的重要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水热环境的适应能力。LP、LT、DW、FW、LMA、LV可作为反映中留园灌木层叶性状的重要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LA、LP、SLA、Tr、PNUE可作为留园藤本层叶性状的重要指标,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对干湿环境的适应能力。LA、FW、LV、Nmass、Tr、Aarea作为留园草本层叶性状的重要指标,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对干湿环境的适应能力。(4)留园植物通过形成权衡发展的叶经济谱性状特征,呈现其特有的植物生存策略。叶经济谱性状分析表明,生活型中草本和藤本植物多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位置,而灌木和乔木多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位置。在优势种适应功能群的基础上,提出“叶经济谱性状组合特征-功能资源配置-物种选择”的景观优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群落结构提出合理搭配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策略,以确保形成多种性状协调发展的物种共存机制,增强植物群落稳定性。结合叶经济谱位置,在留园不同生境类型和不同功能区中构建适宜植物群落结构,从而实现区域内植物对生境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先组合策略。
其他文献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快速发展阶段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发展阶段的转型,成为发展的头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我国也正在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两山理论”正是如此,推行绿色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研究提到的“水乡地区”界定为水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这是作者通过在浙江湖州、广东
士绅阶层是一个伴随着科举制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就是明清的江南社会,特别是苏州。本文着眼于清代士绅阶层对苏州古城空间特征演变所起的影响,从士绅阶层中的家族角度出发,选择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潘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从家族在苏州古城空间中的发展及产生的影响,推及由众多类似士绅家族所构成的士绅阶层对古城空间的影响研究。笔者希望能从建筑学的视角出
在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公共建筑运行能耗量占比大,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理念不断深化,但对于现存数量多、节能问题明显的公路客运站建筑的节能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高铁系统和私家车的冲击下,公路客运站建筑的旅客运输量逐年下降,但其在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中仍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公路客运站建筑的节能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苏州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其城市建设和管理居于全国前列,该地公路客运旅客量巨大,且
昆曲拥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并在2001年入选了我国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古至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元末明初起源于苏州开始,昆曲经历了明清两代的蓬勃发展,作为承载昆曲观演的载体空间,昆曲戏场建筑也在兴盛发展,并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目前对于昆曲戏场建筑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也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本文将通过阅读史料和实地调研的方式,从建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人口不断提升,居民对于住宅的需求量也常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21全年我国住宅销售面积已经达到17.9亿平方米,大批量的住宅建设为工业化的装配式建造模式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为装配式室内装修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住宅装配式内装作为全新的建造技术,因其建造速度快、人力成本低且建造过程低碳、环保的特点,在“双碳”背景下被快速推广应用。随着建筑信息化技术的迭代,其在建筑工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支撑条件,人类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对土地的改造利用。而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镇化的飞速蔓延,我们对土地的索取越来越多,急剧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日益增长的开发利用强度,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前我国正面临高质量发展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导向,这也对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为视角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
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在我国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其发展的质量状况和发展路径均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伴随的空间再组织高度关联。本文以制造业重镇苏州为例,探讨了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了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能路径。论文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对相关研究进展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分析的框架。提出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组织两个视角,分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
螺旋溜槽首圈流场特性及其演变对矿物颗粒运动与分离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针对实验室?300 mm螺旋溜槽,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VOF和Eulerian Multi-fluid VOF多相流模型,系统考察了入口流量对螺旋溜槽首圈流场演变及赤铁矿和石英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入口流量会延长外缘处流膜形态、主流及二次环流达到稳定时的历程;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石英和赤铁矿的分层效果得到增强,赤铁
针对母杜柴登煤矿块煤在原煤储存环节破碎严重的问题,分析物料在大直径圆筒仓螺旋溜槽上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数学解析;提出了优化螺旋升角和底板倾角等设计参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DEM仿真技术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螺旋溜槽可有效控制物料在大直径煤仓螺旋溜槽上的运动速度,降低物料破碎率。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和速度。作为中国农业主体的城镇经济,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单元。2020年,苏州市提出,到2022年实现基本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选取了22个试点镇作为首发战队,探索发展道路。苏州镇域具有很强的经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