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是临床上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几种家族型综合征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最高发病率为10/10万人,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与膀胱肿瘤患者相似,该肿瘤死亡率存在着一定性别差异,女性上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死亡率较男性患者约高25%。此外,目前尚无有关于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死亡率种族差异的相关报道。截止目前为止,已知的与上尿路上皮性肿瘤发生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主要有:巴尔干肾病、吸烟、嗜饮咖啡、职业、滥用镇痛剂、运用化疗药、慢性炎症刺激及遗传等因素。由于上尿路上皮性肿瘤通常缺乏特异性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因而不易被早期发现,就诊时多已经发展至病情中晚期。除此之外,由于肿瘤位于腹膜后,通常难以同其他系统肿瘤一样行局部诊疗,同时鉴于上、下尿路的解剖及其他方面的差别,上尿路上皮性肿瘤的预后与下尿路上皮性肿瘤预后存在着一定差异。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上尿路上皮性肿瘤治疗的金标准为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目的: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是上尿路上皮性肿瘤中常见类型之一,目前对其诊断手段虽多,但检测方法通常复杂且花费较大,缺乏简便与花费少的筛查的手段,因此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标记物的寻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多数研究表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我院近10年内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患者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输尿管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155例输尿管上皮细胞肿瘤及52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输尿管肿瘤患者皆将手术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并且在术后病理中得以证实。分析输尿管肿瘤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中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患者的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为3.85±1.12g/L,高于非肿瘤所致的输尿管狭窄患者组,且高于正常生理值,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患者许多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包括肉眼血尿症状、肾盂积水、临床病理分期及病理分期等。在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患者中,术前血浆高纤维蛋白原者与低浓度患者相比,其临床病理分期通常更高。结论: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胆原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者往往其肿瘤病理分期愈高。纤维蛋白原由于其检测手段的方便易行、花费少等特点,有望成为输尿管上皮性肿瘤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