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布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正常健康人运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布的研究。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CCT)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运动纤维传导速度分布(CVD)的正常值。方法:对29名健康人(男8人,女21人)进行CCT检测,测定正中、尺及腓总神经CVD正常值范围,并对最慢纤维传导速度(CV10%)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了2名健康人不同肢体皮温(变化范围2-4℃)的CVD结果和10名健康人的不同CCT刺激强度(最大、最大+15-50%)CVD的变化。对5名健康人的相同神经采用相同的CCT技术参数和方法分别进行三次重复检测,观察结果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室温20-22℃,肢体皮温31.9±0.89℃情况下,测得CVD正常值,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s表示:正中神经最慢速度(CV10%)47.31±4.58m/s、中等速度(CV50%)52.17±3.78m/s、最快速度(CV90%)56.14±5.13m/s;尺神经CV10%48.46±6.0m/s、CV50%53.11±5.16m/s、CV90%57.33±5.04m/s;腓总神经CV10%35.58±5.98m/s、CV50%41.61±4.76m/s、CV90%46.04±3.50m/s。回归分析显示:身高和年龄与CV10%呈负相关,皮温与CV10%呈正相关,身高是CV10%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013)。肢体皮温下降2℃时的CVD结果与标准皮温比较无明显变化,下降4℃的CVD数值明显降低,CV90%降低7-10m/s,CV10%降低3-9m/s。最大刺激强度和超强刺激(最大刺激量+15-50%)的CVD结果比较显示<50m/s的纤维分布明显减少,而CV90%无明显差别;超强刺激强度变化对CVD结果无明显影响(P=0.999)。CCT重复实验CVD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正中=0.649,P腓总=0.984)。结论:CCT对研究不同传导速度的运动神经纤维具有重复性好、无创和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更全面评价运动神经传导特性。因此CCT可能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现亚临床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研究。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特点。方法:对60例早期DPN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神经系统查体,常规测定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用计算机辅助对冲方法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范围(MNCVD),并与10名正常志愿者的MNCVD进行比照,分析早期DPN患者MNCVD的特征。结果:DPN患者的MNCVD检测结果:正中神经最慢速度(CV10%)46.67±5.7m/s、中等速度(CV50%)50.61±5.17m/s、最快速度(CV90%)53.42±5.04m/s;尺神经CV10%47.37±5.6m/s、CV50%51.62±5.3m/s、CV90%55±5.38m/s;腓总神经CV10%34.9±5.38/s、CV50%39.2±4.6m/s、CV90%42.68±4.7m/s。除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CV10%及所有检测神经的CV50%外,60例DPN与正常健康人的MNCVD均数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且MNCVD异常率为:正中神经35%,尺神经38%,腓总神经62%。结论:DPN患者MNCVD峰值左移,各级速度纤维传导均减慢。早期DPN周围神经束中各级纤维非均匀损害,快传导速度纤维优先受累最常见。MNCVD检测比常规运动及感觉传导测定更敏感、稳定,可用于DPN早期诊断和发现亚临床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