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陕西长青、佛坪、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收集到羚牛(Budorcastaxicolor bedfordi)、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griseus)、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林麝(Moschus-berezovskii) 6种有蹄类动物的照片数据,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了有蹄类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并结合不同年份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域历史上出现的砍伐斑块,以此探讨不同干扰机制下羚牛和毛冠鹿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年份的遥感影像显示:长青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在1978年-1994年之间是主要的砍伐期,结合保护区采伐记录,表明存在明显的轮伐痕迹。1994年之后的遥感影像中砍伐斑块显示的植被覆被逐年好转。(2)不同干扰机制下,人工林和原始林羚牛的日活动规律表现出晨昏活动习性,在原始林中,10:00-12:00时间段活动丰富较高。人工林和原始林中羚牛的年活动格局规律一致,活动高峰出现在9月份。(3)不同干扰机制下,毛冠鹿在人工林和原始林的日活动规律基本一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但毛冠鹿在人工林和原始林中的年活动格局出现一定的差异,在人工林中的活动高峰出现在5月份,而在原始林中活动高峰则出现在8月份。(4)通过对秦岭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种有蹄类动物(羚牛、斑羚、毛冠鹿、鬣羚、小麂、林麝)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6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8.71%,说明有蹄类动物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兽类中的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B、六种有蹄类动物的月相对丰富度反映了其年活动格局,其中羚牛、斑羚、毛冠鹿、鬣羚、小麂表现出一致性,即夏季活动最为频繁,秋季减弱,冬季达到活动低谷,春季逐渐回升;而林麝则在冬季活动最为频繁,夏季最弱。C、日时间段相对丰富度反映了动物全年的日活动规律,其中斑羚和羚牛相似,主要以白天活动为主;毛冠鹿、小麂、林麝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结合夜行性分析表明鬣羚具有较强的夜间活动能力,夜间相对丰富度达到了65.81%,是夜行性动物。D、分析不同季节6种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规律,羚牛日活动规律在春季出现一定的差异,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斑羚、毛冠鹿、中华鬣羚在冬季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活动高峰相对延迟或者提前;小麂春季表现出差异,活动主要集中在00:00-10:00和18:00-20:00;林麝由于数据相对较少,在4个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