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芳香类VOCs是化工场地普遍存在的一类污染物,相对于其它有机物具有更易挥发、水溶性更差、附着能力更弱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严重威胁着化工场地的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因此,针对化工场地的芳香类VOCs污染构建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污染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苯、甲苯、乙苯、间二甲苯、氯苯、对氯甲苯和对氯三氟甲苯等7种芳香类VOCs作为目标污染物,旨在筛选出对多种芳香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8027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香类VOCs是化工场地普遍存在的一类污染物,相对于其它有机物具有更易挥发、水溶性更差、附着能力更弱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严重威胁着化工场地的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因此,针对化工场地的芳香类VOCs污染构建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污染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苯、甲苯、乙苯、间二甲苯、氯苯、对氯甲苯和对氯三氟甲苯等7种芳香类VOCs作为目标污染物,旨在筛选出对多种芳香类VOCs具有高效降解功能的菌株,并采用菌剂复配的模式,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同步降解,并探讨反应动力学特征及相关代谢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筛选了 4株对芳香类VOCs具有高效降解特性的菌株。以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为菌源,经连续传代富集后初步筛选出能以7种芳香类VOCs为唯一碳源的功能菌,并通过对单一菌降解效果进行测定定向筛选出用于混合菌群构建的高效降解菌;并通过开展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指出这4株功能菌分别为Rhodococcus qingshengii,Pseudomonas sp.,Aeromonas sp.及Achromobacter sp.;菌株生长特性、细胞表面疏水性研究表明了这几株功能菌对芳香类VOCs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及降解潜力。(2)研究了混合菌群对芳香类VOCs的降解性能。通过对混合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证明了该混合菌群修复体系具有稳定性;并基于单因素条件实验对生物降解体系的营养物质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混合菌群对芳香类VOCs进行生物降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甘油添加量为100 mg·L-1,玉米浆干粉添加量为500 mg·L-1,反应周期为72 h、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10%、旋转频率为30 r·min-1,在此条件下混合菌群对芳香类VOCs的总降解率高达77.24%;可生化性研究表明该混合菌群可有效提升反应体系的可生化性,底物广谱性研究表明该混合菌群可以利用和降解多种有机物。(3)分析了混合菌群对芳香类VOCs的降解动力学。以芳香类VOCs总浓度为考察指标,分别基于Monod、Moser、Tessier和Contois模型,对芳香类VOCs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了细胞衰亡的Monod模型在模拟混合菌群的生物量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而Moser模型对芳香类VOCs的基质降解过程拟合效果最佳;以单一芳香类VOC浓度为考察指标时,发现苯、甲苯、乙苯、氯苯和间二甲苯的降解过程更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对氯甲苯和对氯三氟甲苯的降解过程更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4)解析了混合菌群对芳香类VOCs的降解机制。在对功能基因进行检测时,发现该生物降解体系中涉及到的降解酶包括TmoA、甲苯单加氧酶、TbmD、环羟基化双加氧酶、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采用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混合菌群在芳香类VOCs诱导与无诱导物条件下蛋白表达的差异,发现菌株在含有芳香类VOCs体系中产生了特异性诱导蛋白质;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CO2含量测定结果及培养液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提出了芳香类VOCs在该生物降解体系中的转化规律;并借助HPLC、Q-TOF等分析手段,对模型污染物苯、甲苯、乙苯的具体降解途径进行了解析。
其他文献
核燃料包壳材料被称为核反应堆的第一安全屏障,关系到核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服役环境下,核燃料包壳材料内形成多种类、多尺度、多组态的有害微结构致使材料性能退化,严重影响核反应堆的运行安全。亟需寻求一种高效、节能的处理手段通过调控有害微结构来实现核燃料包壳材料退化性能的修复,这对核电设备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制约核燃料包壳材料服役安全的“痛点”问题,解决了“脉冲电流下核燃料包壳材料多种
氧气高炉作为现有传统高炉的改进方案,采用高富氧乃至全氧喷吹,理论燃烧温度升高,鼓风量减少,鼓风动能小,风口回旋区大小和燃烧带范围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氧气高炉设置炉身风口,喷吹加热煤气补充上部块状带热量,然而已有研究表明炉身喷吹煤气存在明显的“贴壁效应”;氧气高炉焦比显著降低,焦炭层大幅减薄,导致软熔带形状、位置和透气性发生显著变化,影响了软熔带的二次煤气分布。本文针对氧气高炉工艺,基于相似准则的基本
对于当前钢铁行业而言,还原炼铁时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碳质能源并伴随产生大量的CO2,而CO2的过量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降低炼铁工艺中CO2的排放,目前使用氢能替代部分碳质能源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H2-CO混合气体对铁矿石的还原行为,然而目前对此方面的基础研究较为分散,特别是对于不同条件下H2-CO混合气体的反应行为缺乏系统且完整的研究,并且对反应气体的利用率及反应参与率
矿浆电解作为一种湿法冶金工艺,具有流程短、能耗低、过程环保等优点,在多金属复杂矿制备金属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沉矿、隔膜变形等问题,同时多槽串联的特点导致槽内工况多变、工艺参数调控复杂,已有的搅拌经验公式和颗粒悬浮特性无法满足矿浆电解生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锑精矿矿浆电解槽为研究对象,采用冷态物理实验和数值仿真技术,首次全面地探究了槽内流场、颗
Q690D高强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设备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生产过程中采用铝脱氧,脱氧产物Al2O3会严重影响钢的质量。RH精炼过程中加入稀土 Ce对钢液进行处理,能有效改性钢中Al2O3夹杂物的成分、形貌及尺寸,生成成分可控、弥散分布、尺寸细小的稀土夹杂物,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本论文以转炉+LF+RH+CC工艺生产含铈Q690D高强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稀土 Ce和钙处理对高强钢夹杂物的影响,明
航空航天、国防、核工业等高新科技领域正在飞速发展,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弹性模量、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势特性的钼材料,被认为是工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材料之一。然而伴随着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钼材料的性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技的要求。钼材料的开发应用,一直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钼的本征低温脆性和非本征晶界脆性使其强度和韧性较低;二是钼材料较高的密度使其比强度和比模量较低,严重阻碍
口译的本质在于重构,并用另外一种语言最大程度地复原源语信息。语篇信息的加工效率至关重要,因为源语加工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后续译语产生。在源语理解阶段,译员需要迅速地对输入的听觉或视觉信息进行内容要点和关键词语的提取,并利用逻辑关系把这些信息要点构成的意义单位进行串联,启动语义以及句法分析等。而译语产出则要根据信息的主次进行适当省略、简化或增补,运用释意、词汇/句法转换等策略。因此,探索口译语篇信息加工
核反应堆的一回路主管道作为核一级安全部件,是维持和约束冷却水循环流动的唯一通道,被称为核反应堆的“主动脉”。为达到一回路主管道设计使用要求,现役第二代核电机组一回路主管道是由含1 0%~20%铁素体的双相不锈钢制造。然而,由于使用环境苛刻(高温280~320℃,高压13~15MPa),双相不锈钢长期服役时会发生热老化脆化,具体表现为临界裂纹尺寸减小、韧脆转变温度升高、脆性断裂概率增加。随着服役时间
英语中动结构指主语并非动作的发出者、而意愿性谓语动词为主动语态的小句,其典型构成为:主语、谓语、修饰语。这种结构自19世纪逐渐增多,20世纪末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近20年研究热度逐渐增强。目前研究大多探讨中动结构主语的语义特征、动词的及物性、动词及修饰语的选择条件和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识别性语义特征,研究相对零散。研究多基于某个成分的语义进行分类,也多限于动词后成分为修饰语的典型中动结构,未能
管道是压水堆核电站主回路系统的重要部件。由于工作环境具有高温、高压、和腐蚀介质直接接触、温度梯度较大、辐照损伤等特点,对管道的材料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TP321不锈钢管由于其具有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冷、热加工性能,成为核电站管道的常用材料。本文以国内不锈钢生产企业采用“电弧炉→AOD→吹氩站→模铸→不锈钢管坯”流程生产TP321不锈钢无缝管为背景,对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无缝管超声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