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中山的三农思想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十分严重,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民主革命家孙中山为民族自强、人民解放而努力寻求三农问题的解决。他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探索了近代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后,继往开来,融贯中西,提出了颇具资产阶级特色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孙中山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农思想,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农业观、农民观和农村建设等方面。孙中山认识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在土地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知识化等措施发展农业;农民出身的他了解农民困苦与无奈,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地位的改变。为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他提出了推广农民职业教育及基础教育之教育兴农的思想,而且为从根本上解放农民,他不仅发动农民参加革命,还号召农民团结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革命武装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完成了一位民主革命家对农民由轻视到重视、由隔阂到融洽的转变;为给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外在环境,孙中山提出的农村自治思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农村多种经济产业并行等农村建设思想十分进步。孙中山的三农思想具有时代特征,融农业法制化、政府主导化、三农知识化等特征于一身,与同时期的其他经济学家相比,孙中山的三农思想别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及革命性。他的三农思想为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当然,鉴于时代与自身的局限性,孙中山的三农思想也具有理想化的缺陷,但这无损其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筵席是一种高级的宴饮形式,是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学术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较为活跃,但对于作为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地域筵席民俗的研究尚较欠缺。并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介
本文对范源濂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变革进行了评析。范源濂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既富有教育理念又长于实践的教育家。他早年求学于长沙时务学堂,受教于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留
本文在总结齐国陶文的研究现况的基础上,对部分齐国陶文文例进行了考释研究,并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印证,论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官、私制陶手工业状况,及当时的社
在明代贵州所设置的官学之中,包含有府州县司学和卫学,他们一同教化当地,共同作用于贵州文化,在这其中,卫学的作用尤为显著。其在贵州官学中所占数量众多,设置时间较早,占据交通要道
内务条令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经常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官兵良好的衛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晒衣服被褥。
祁韵士开创了我国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新领域,使其身后的西北史地研究在道咸年间成为“显学”,成为晚清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徐松、张穆、魏源等人在治学门径与方向上,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