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技术与电离辐射的开发和应用,要求对这类开发和应用的风险作出定量的评估,也要求对事故作出合理的应急响应,并对其后果作出综合评价。这是放射医学、辐射剂量学与辐射防护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广大公众所深为关心的切身利害问题。目前,由于放射性物质和辐射源的广泛应用,辐射事故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受照人员的剂量进行重建性估算。此外,在辐射流行病学研究中,剂量重建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辐射剂量重建中,用人体的生物样品进行直接测量最为直观,容易被人接受。到目前为止,直接测量方法主要有生物剂量学方法(外周循环的T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异位和其它稳定重排的分析)和基于测量钙化组织(牙齿、骨)中长寿命自由基浓度的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生物物理方法。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用于测量被照生物样品中(牙齿、骨、指甲、毛发等)由照射产生的自由基和晶格缺陷等顺磁性物质的含量,来估计该物质的吸收剂量,具有灵敏、特异、测量范围宽(几十mGy到100Gy以上)等优点。且因顺磁物质能在被测材料中维持较长时间,可作为终生剂量计。EPR因其固有的优点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国内外辐射防护界的关注,发展很快,并且在国内外放射和核事故及遭受放射性沾染地区居民剂量的估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用于EPR剂量重建的各种生物样品中,充分去除牙本质的牙釉质具有最佳剂量响应特性和较低的测量下限,且它所含自由基寿命长(~10~7年)、浓度高,因而在各种不可控制的核事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改进,牙釉质EPR剂量重建技术已能够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