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传播技术发达的今天,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感知周围世界变化的重要信息渠道,研究媒体对新闻文本的编码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媒体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和建构。本论文采用臧国仁关于框架理论的相关定义,运用量化的内容分析,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18年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在提取两报对贸易战报道所使用框架的基础上,对两报所构建的贸易战事实进行框架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相关报道的建构与传播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第三章通过对报道数量、体裁、篇幅和主题的框架对比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贸易战报道过程中更侧重于“贸易冲突”主题,《纽约时报》则更侧重于“经济影响主题”。在报道数量上《人民日报》前期和中期报道数量较多,后期报道数量较少,《纽约时报》报道数量上比较均衡。在报道体裁上《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明显多于《纽约时报》。在报道篇幅上两份报纸都以中篇和长篇为主,在报道来源方面两份报纸都做到了平衡收录各方信息来源。第四章通过中层次框架的提取和分析发现,《纽约时报》更多运用经济影响框架和责任框架来分析贸易战事件的经过及影响,运用人情味框架和冲突框架来增加新闻报道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在道德评判和态度表达上比较弱化。《人民日报》则更多运用道德框架和责任框架来表达对美方政策的批判和对中方立场的强化,经济影响方面呈现出二分化评价,在人情味框架上表现较弱,报道方式更为严肃。第五章通过高层次的框架概括发现,《人民日报》试图建构出倡导互利共赢,促进全球化经济与贸易的大国形象,并在报道中否定美方的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对贸易战必胜的决心。《纽约时报》则通过相关报道,表现出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忧虑态度,分析贸易战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对中方和美方的政策都表现出质疑态度,弱化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讨论。最后从媒介定位、媒介环境、媒介传统和贸易战事件的特殊性分析了中美媒体在贸易站报道中框架差异的原因。在以后的相关报道中,建议《人民日报》在坚持立场坚定的同时加强新闻报道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