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血流动力学参数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在ICH急性期,脑血流量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TCD在反映IC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作用。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自2007年8月~2008年1月,连续入选于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发病24小时以内,明确诊断为首次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经头颅CT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ICH诊断标准),共90例,男6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53±13.48岁。14天以内完成4次TCD监测48例,男3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15.16岁。
临床数据采集:发病第1、3、7、14天测血压。入院后立即行NIHSS、GCS、mRS评分,90天行mRS、BI评分。患者发病24小时以内,发病第3、7、14天经行TCD检查,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入院当天行基线头CT扫描,第7天和14天复查头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并计算出血体积及绝对水肿体积。
结果:
1)发病24小时以内:小量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正常值;中量、大量出血患者Vm、Vd降低,PI、RI升高,出血量越大,变化越明显,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发病14天以内:小量出血患者双侧Vd、Vm呈下降趋势,双侧PI、RI呈上升趋势,双侧变化趋势无显著性差异;中量出血患者患侧Vm、Vd低于健侧,患侧PI、RI高于健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双侧Vm呈持续下降趋势;大量出血患者双侧Vd、Vm低于正常值,PI、RI高于正常值,双侧无显著性差异,Vm呈持续下降趋势,双侧PI、RI变化趋势有显著性差异。
3)第14天Vm与出血体积呈负相关,r=—0.24(P=0.025);第14天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第14天绝对水肿体积无相关。脑出血患者发病3天以内,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3天以后血压显著下降;Vm则在发病以后呈持续下降趋势,两者变化趋势有显著性差异;
4)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双侧血流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患侧Vd低于健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出血破入脑室与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健侧Vs变化趋势有显著性差异。
5)发病21天内死亡患者健侧Vd低于存活患者,双侧PI、RI高于存活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90天预后不良患者健侧Vd、Vm低于90天预后良好患者,PI、RI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发病24小时以内:小量出血患者颅内压升高不明显,脑血流量尚在自动调节范围以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中量、大量出血患者发病后即出现颅内压明显升高,超过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范围,脑血流量下降,脑灌注不足,且出血量越大,下降越明显。TCD血流参数可以反映出血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其中Vd敏感性高于Vm。
2)发病14天以内:小量出血患者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灌注呈持续下降趋势,双侧大脑半球不存在明显压力梯度;中量出血患者颅内压持续增高,脑灌注持续性下降的同时,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压力梯度,患侧重于健侧;大量出血患者始终处于高颅压及低灌注状态,双侧大脑半球在ICP增高后重新达到新的平衡,故双侧大脑半球不存在压力梯度,但脑灌注进一步下降。
3)脑出血急性期甚至恢复早期,不同出血体积的患者脑灌注均持续性下降;第14天脑血流量与基线出血体积呈负相关,与第14天绝对水肿体积无相关性。脑出血急性期脑灌注降低与颅内压升高有关,亚急性期脑灌注降低与血压下降有关。
4)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双侧大脑半球不存在明显压力梯度;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压力梯度,患侧半球低灌注重于健侧。
5)发病21天死亡患者脑灌注明显低于存活患者;90天预后不良患者脑灌注明显低于90天预后良好患者。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预测21天死亡及90天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