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以龙崇拜为文化内核的祭龙仪式,是我国多民族共享的一种活态文化事项。它普遍存续于我国诸如汉、彝、纳西、傈僳、哈尼、傣、壮、侗、苗等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呈现出了中华龙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图景。本文以彝族祭龙仪式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华宁县彝族支系聂苏颇祭龙仪式为田野个案,其中,主要选取华宁县宁州镇吗哒小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吗哒小寨祭龙仪式的调查,将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综合应用族群—象征主义、人类学仪式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以龙崇拜为文化内核的祭龙仪式,是我国多民族共享的一种活态文化事项。它普遍存续于我国诸如汉、彝、纳西、傈僳、哈尼、傣、壮、侗、苗等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呈现出了中华龙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图景。本文以彝族祭龙仪式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华宁县彝族支系聂苏颇祭龙仪式为田野个案,其中,主要选取华宁县宁州镇吗哒小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吗哒小寨祭龙仪式的调查,将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综合应用族群—象征主义、人类学仪式及认同理论去研究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同时,对该仪式进行跨支系、跨族际比较分析,挖掘其共享的族群象征元素,继而从聂苏颇文化认同、彝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这三个层面来窥探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认同建构,并试图藉此对族群—象征主义作本土考量及反思。本文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田野点概况、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的内容:第一章,基于彝族龙崇拜观念的叙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阐述彝族祭龙仪式的历史源流和空间分布。第二章,依次对华宁聂苏颇的龙崇拜观念、祭龙仪式概况进行论述。第三章,分别从华宁吗哒聂苏颇祭龙仪式的历史记忆、吗哒小寨的祭龙仪式展演及仪式符号的象征隐喻表达三个方面,来对吗哒小寨的祭龙仪式实践展开叙述。第四章,主要对彝族祭龙仪式作跨支系、跨族际比较研究。其中,例举彝族支系阿哲人和濮拉人的祭龙仪式与聂苏颇祭龙仪式进行跨支系比较分析;选取纳西族和壮族的祭龙仪式与彝族祭龙仪式进行比较分析。由此,窥探其共异性,挖掘仪式中益于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族群象征元素。第五章,探讨彝族祭龙仪式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依次探讨了祭龙仪式对聂苏颇、彝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以及多民族共享的祭龙仪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最后的结语部分,就全文的内容及观点进行概括性总结的同时,也经由祭龙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分析来对族群—象征主义范式予以反思。综上论之,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首先,彝族祭龙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囊括了族群—象征主义强调的民族及其认同形成的基础,即神话、记忆、价值、观念及象征等族群象征元素,无疑是一类建构和强化彝族文化认同的族群象征资源。其次,族群—象征主义强调的长时段分析,为探讨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认同功能,以及彝族龙文化与中华龙文化之间的内在连续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路径。再次,作为中华龙文化多元一体之一元,彝族祭龙仪式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华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因为它既保留着彝族自身的龙形象特征,又融入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龙形象特征及其相关文化元素。最后,祭龙仪式并非是彝族所专享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而是我国多民族共享的仪式习俗。它呈现了多民族之间共享的族群象征元素,亦即多民族之间共同的农耕生产需求、龙崇拜信仰、龙形象认知及仪式目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见证,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彼此间的认同建构和整体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建构。
其他文献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随即派兵干涉,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土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要求,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指出“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立即展开关于目前时事的宣传运动。”图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出版部门出版大量抗美援朝主题图书以支持抗美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纪录片已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为了一系列国产经典纪录片走出国门,让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跨越语言障碍领略中国文化的内涵,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风味人间》2018年播出,在豆瓣斩获了9.1分的高分,随后,You Tube上《一地一味》频道发布了带英文字幕的《风味人间》视频,短短时间内便收获了大批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观众。英译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俄译版也值得期待。本翻译报告
著名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出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赴法留学,并于1971年加入法国国籍。由于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永远不疲倦的摆渡人”。受其个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的启发,程抱一于199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具有部分自传色彩的小说《天一言》。小说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程抱一也凭此获得费米娜文学奖。在《天一言》这部小说中,程抱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人物群体——流亡者。本文共由
纳西族整体性的民族文化共识始终处于建构的过程中。相邻于藏族、白族,纳西族早已自觉地通过纳西族的族源、族称、服饰、音乐、东巴文化等各个文化方面来塑造纳西族的文化特色、民族符号。而纳西族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就是纳西族三多节产生、发展的背景。纳西族三多节起源于丽江白沙乡纳西族的民间祭祀,演化为如今纳西族的标志性节日。作为一种纳西族民间的祭祀习俗,纳西族三多节的民间祭祀反映了纳西族三多节深厚的民间信仰,以
19世纪至20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思想大碰撞、大融合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被视为促进文化流动和交流的先行者的一支。作为早期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和南洋地区立足于传播基督教思想的根本目的,创办近代化报刊、翻译西方各类文献著作,促进了南洋华人社会和中国本土社会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基督教思想及西方资本主义观念也随之进入南洋和中国。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受空间转向思想的影响相互“文化转向”,研究视角转向“空间”,并与媒体传播、空间生产理论、地方文化等研究内容相结合产生了媒介地理学。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分析媒介影响下的空间与地方性的方法论。网红城市是因网络媒体宣传而产生的一种城市走红现象,它显示了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介作用,凸显了媒介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及文化等方面的动态影响。而网络关
MnO2具有成本低、丰度高、理论比电容大等优点,广泛用于能量存储器件和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等领域。但MnO2导电性差、易聚集,需通过调控其形貌或与高导电基质结合来解决。具有大比表面积、良好导电性的碳材料(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等),作为基底可改善MnO2的分散性、提高导电性,从而提高其性能。在导电碳材料中引入MnO2的过程中,经常基于KMnO4被碳还原得到MnO2,即:碳充当了还原剂或牺牲剂。该方法(1
股东账簿查阅权是股东了解公司经营发展情况、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是股东知情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是一项工具性权利。但是,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目前域内外立法中最常见、最主要的限制即是对股东主观目的的限制。我国《公司法》第33条第二款规定了股东行使账簿查阅权受到主观目的限制,将“正当目的”作为一项限制要件,以期达到平衡股东和公司利益的目的。但是立法对该限制要件的概念
城镇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现阶段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镇发展质量总体不高,城镇化效率低下。同时,我国经济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约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本篇是《“大印度”实验:印度教徒民族特性和印度东北地区》第二章的英译汉翻译研究报告。该书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现代亚洲项目高级讲师阿孔通·隆库梅尔(Arkotong Longkumer)的新作。译者选择了第二章作为原文本,讲述了印度教右翼组织用过编写神话、命名和构建地点等方式来重构东北地区,以及当地居民和学者对此作出的反应。以2018年在古吉拉特邦举行的庆祝黑天和艳光公主婚姻的宗教庆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