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观察利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指导术中容量治疗与传统的容量治疗对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研究脉搏灌注变异指数指导结肠癌手术病人术中容量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40例择期拟在全麻下行结肠癌根治肠吻合的患者,年龄45~65岁,体重指数(BMI)18-25kg/m2,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无严重心肺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生化及常规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出血量小于或等于全身血容量的15%,术前未进行放化疗治疗。随机分为2组:传统方法组(C组)和PVI组。病人入室后连接ECG、SpO2、无创血压监测,并用脉搏氧探头连接患者食指并避光包裹固定,另一端与安装了PVI软件的Massimo Radical7监测器连接,连续监测灌注变异指数(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灌注指数(peffusion index,PI);对侧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动脉传感器监测有创平均动脉压。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监测CVP。麻醉诱导与维持: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舒芬太尼0.2u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脂脂肪乳注射液0.3 mg/kg,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设置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0 mmHg。吸入七氟烷维持1.0MAC,靶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切皮前3.5ng/ml,腹腔探查前5.0 ng/ml,关腹前3.0 ng/ml)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O.04mg/kg/h。手术结束前予以舒芬太尼0.2ug/kg,术毕常规拮抗,待病人清醒拔管,接PCIA泵行术后镇痛。补液方案:C组补液量为补偿性扩容量+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补偿性扩容量于麻醉诱导前以乳酸钠林格氏液补充,补液量为5ml/kg,继续损失量按失血量计算,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等量补充,第三间隙丢失量采用乳酸钠林格式液以5ml·kg·h补充,生理需要量与累计缺失量根据4.2.1法则以乳酸钠林格式液补充。PVI组补偿性扩容量于麻醉诱导前补充,方法同C组,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h,同时根据PVI指导补液,当PVI>14%时,予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快速补液治疗,直至PVI<14%,停止胶体补液治疗(注:如术中发生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 mg或艾司洛尔0.5 mg/kg;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时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或麻黄碱,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予以放弃)。于麻醉诱导前(T1)、切皮前即刻(T2)、切开腹膜即刻(T3)、肠吻合结束时(T4),关腹(T5)时记录血液动力学指标(CVP,HR,MBP,SBP,DBP);记录术中出血量和尿量,术中和术后24 h内的输液情况,于术前和术毕时测定血乳酸水平。追踪记录病人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进流食/半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和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出血量等一般情况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与C组相比,PVI组T3、T4、T5时间点DBP低(P<0.05);C组T3、T5时间点PVI值高于PVI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尿量、术后24小时输液总量、术前术后血乳酸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与C组相比较,PVI组术中输液总量、术中晶体液明显减少,PVI组术中胶体液多于 C组(P<0.05)。⑸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半流质饮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VI组流质饮食时间、住院天数明显少于C组(P<0.05)。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利用PVI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显著减少了患者术中输液总量。②利用PVI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缩短了流质饮食时间和住院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