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运行的稳定。中国政府历来十分关注农业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农业稳则天下安”。这足以看出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反映了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伴随着西部农业发展,其要素投入也呈现出了变化快、样式多1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1997-2016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由11486.40万人减少到9519.47万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47861.10千公顷增长至56392.67千公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从1997年的560.5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2061.282亿元,其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此外,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农用机械总动力从1997年的8512.50万千瓦增长到2016年的25593.22万千瓦;农用化肥从1997年的万吨947.30增长到2017年的1807.40万吨;良种、薄膜、农药以及农业信息等现代化要素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虽然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比如,耕地撂荒、农业青壮劳动力日渐稀缺等问题值得重视。因此,更有必要了解西部地区要素变化情况,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农业经济增长理论,要素投入变化会影响农业经济增长。那么近二十年来,西部各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地区间存在何种差异?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如何?在计量经济方面,西部地区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多大程度的影响?这将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贡献理论及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作为依据,在深入学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1997-2016年西部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要素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在深入分析西部各省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基础上,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简称DEA模型)分析了要素投入效率。然后,运用1997-2016年西部各省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不断上升。大部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稳中有升,其中,农业总支出、农药及化肥增长较快。(2)西部地区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均处于上升的状态;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要素投入综合技术效率不断上升,其效率水平保持在0.7以上,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也处于上升的状态。(3)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均存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但投入冗余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西部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资本、农药、化肥、农用柴油和要素投入综合技术效率等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劳动力、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薄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5)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西部地区或已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6)土地和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低于化肥和农药。据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农业资金与政策支持,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政策保障。(2)优化西部地区农业补贴方式,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3)合理扩大农户家庭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率。(4)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降低要素投入冗余。(5)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6)提高农村科教水平,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土地生产率。(7)积极转换农业发展动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