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中国文学体制中,《人民文学》是个典型的存在。作为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是当时执政党权力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执政党文艺政策的图解。基于此,本文将1954年的《人民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其静态呈现的文本入手,运用大历史观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所刊登的作品,联系整个十七年时期的中国文学,探讨新政权在完成了对内对外的战争,将工作重点转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在这种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如何进行文学重建,以及试图建立怎样的文学形态。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执政党在50年代的文学重建,事实上是一个规范和标准建立的过程。建国后,新政权将文学定位为政治的呼应,被纳入到体制之中。文艺领导者以毛泽东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解放区文艺传统为范本,以苏联文艺理论为借鉴,使新政权的文学在引领、提倡和批判、打压中逐渐成型,从而将文学圈定在一个统一的规范之中。然而,严格的政治规范限制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人格自由与心灵自由,共和国的文学生产者们变得敏感和善于自我审视,一些成熟的作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文学形态,他们心中充满了无法排遣的困惑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