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轻量化中锰TRIP钢/DP590异种先进高强钢电阻点焊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jiq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参与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先进高强钢具有强度髙、成型性能好、能量吸收率髙以及防撞凹性能好等优势,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获得最优的轻量化效果。其中中锰TRIP钢(7Mn Steel)作为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其优异的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汽车在轻量化与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电阻点焊凭借其生产效率高、低成本、焊接质量易保证和易实现自动化等优势成为汽车制造的主要连接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少有针对中锰TRIP钢的异种先进高强钢点焊工艺进行探究,因此对中锰TRIP钢/DP590异种先进高强钢的电阻点焊过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对1.6 mm厚7Mn Steel钢板和1.2 mm厚DP590钢板开展了不等厚异种钢点焊工艺试验,系统研究了焊接参数和回火电流对7Mn Steel/DP590点焊接头质量特征参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点焊过程中焊接参数以及接头不同区域的组织形貌、硬度分布特点以及接头的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单脉冲下最佳焊接参数为:焊接电流9 k A,焊接时间300 ms,电极压力4.5 k N,预压时间为300 ms,保压时间为40 ms;最佳的添加回火工艺参数为:回火电流7.5 k A,冷却时间1500 ms。焊接参数对熔核直径和压痕率影响较大,但拉剪力在焊接热输入大于一定值后保持稳定,添加回火电流接头拉剪力提高了17.13%。(2)7Mn Steel/DP590电阻点焊接头从熔合线至熔核中心,结晶形态依次为平面晶、胞状晶、树枝晶和柱状晶。DP590侧回火线要短于7Mn Steel侧。熔核区为板条状马氏体和少量的残余奥氏体。DP590侧粗晶区和细晶区组织分别为粗大和细小的块状马氏体。部分相变区为铁素体和马氏体的两相组织,回火区组织由岛状的马氏体回火和铁素体组成,同时有精细的准球状和板状夹层渗碳体的生成。7Mn Steel侧粗晶区为马氏体,同时基体上分布着少量的球状残余奥氏体;细晶区和部分相变区为铁素体和岛状回火马氏体的两相组织,越靠近熔核中心,回火马氏体含量越低。回火区由超细晶的残余奥氏体和铁素体组成。熔核区硬度为450 HV,硬度最高的区域出现在7Mn Steel的回火区达502.42 HV,硬度最低点出现在DP590侧的回火区为202.49 HV;添加回火电流后,热影响区出现第二个回火线及软化带。(3)最佳工艺下焊点失效模式为PF-TT失效。IF失效时热影响区、熔核中熔核中心线上和熔核内部断裂分别为脆性断裂、混合断裂和韧性断裂。在此失效模式时7Mn Steel侧热影响区已经出现了裂纹,裂纹处有C元素和Al元素的偏析;另一种为PF-TT失效,7Mn Steel一侧的熔核被剥离出来,在接头熔核线处和7Mn Steel热影响区内部断裂分别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添加回火电流后没有改变接头的断裂模式和断裂位置,但是DP590侧热影响区回火电流产生的回火区处产生缩颈,该位置为接头的软化区和硬度的低点。(4)基于典型焊接参数下的7Mn Steel/DP590异种先进高强钢的电阻点焊点焊接头数值模:7Mn Steel和DP590在低温环境下热物理性能相差较大,高温时相差不大。焊接开始阶段焊板在电极边缘位置出现了应力集中,随着焊接的进行,7Mn Steel热影响区处出现了应力集中,这可能也是接头在这里发生失效的原因。电流密度在电极和焊板接触面处集中并且模拟和实验测得的熔核直径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长RC框架结构在公用建筑中及高层建筑日益广泛,由于人们对建筑美观和完整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设计师往往不在建筑上设置或者取消伸缩缝,通过设置后浇带来解决温度收缩裂缝的问题。然而,目前对于设置了后浇带的超长RC框架结构工程实践领先设计理论,其施工过程对结构温度收缩效应影响的三维仿真计算研究亦鲜有涉及。本文针对设有后浇带超长RC框架结构,考虑施工过程开展其温度收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民用建筑项目的集成,以多类型单体建筑、多功能仪器设备和多样化景观绿化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工期短、竣工日期特定、校内外协调配合多、整体布局要求高等特点,再加上人们对此类项目关注度比一般项目少,因此,高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的进度管理难度远大于一般项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本文将关键链技术与干扰管理模型相结合,运用
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可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防止秸秆燃烧污染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墙体保温性能。但是由于我国建材与应用相互脱节的体制,使得墙体材料专用砂浆与工程应用衔接不甚理想,普通建筑砂浆在用于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时,会导致墙体出现热桥、表面裂缝、抹灰砂浆脱落等现象。因此,研究秸秆粉煤灰墙体材料专用砂浆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墙体耐久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单掺试验研究玻化微珠、粉煤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
膨胀土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塑性粘性土,在天然状态下常处于非饱和状态,对岸坡的整体稳定性有控制性影响。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起始之地,库坡土体主要为膨胀土,因此,研究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演化对于保障水源地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丹江水库膨胀土岸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膨胀土岸坡变形和稳定性在库水位涨落和降雨工况下的响应规律,研究水对膨胀土岸坡的影响机理,研究成果可为解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水下工程建设广泛涉及到水下爆破作业。为了评价爆破设计方案科学性及安全可靠性,常需要探究水下爆破激励下堤岸震动衰减机理与时频特征,从而避免堤岸及近邻域建筑物受损,因此,深入开展水下爆破激励下堤岸震动衰减规律与时频特征研究,以期为工程实践基于试爆数据进行爆破实施方案设计及其安全可靠性判定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下爆破激励下堤岸震动衰减规律与时频特征研究
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该地区多为高山峡谷地形,在该地区修建水电工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岩石高边坡开挖。钻孔爆破是目前水电工程岩石边坡开挖的主要手段,爆破产生的应力波以及开挖卸荷松弛不可避免地会对边坡保留岩体造成损伤,导致边坡岩体完整性变差、力学性能降低,从而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爆破开挖损伤区对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边坡爆破开挖施工期稳定性评价与支护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水利大国,水利枢纽工程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泄流结构向高水头、大流量、轻型化方向发展,泄流诱发结构强烈振动导致结构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把控泄流结构振动的危害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是保证泄水建筑物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采用反分析方法,利用泄流结构在泄流激励下有限测点的真实动力响应信号(如位移、加速度响应等)求解作用于泄流结构上的等效荷载,确定泄流结构整体动态响应场及其分布规律,进
在多次地震中,调研发现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弱,其中硬山搁檩构造的传统民居震害严重。基于施工方便、就地取材等优点,硬山搁檩式的屋面构造在传统民居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硬山搁檩屋盖与承重墙体仅通过木檩(木梁)穿墙搭接,木檩未被有效约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木檩脱落或因应力集中造成墙体局部破坏,导致房屋局部倒塌。因此,增强该类房屋的抗震能力,既可以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又有利于维护乡村传统的建筑风貌。调
大坝的安全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意义,变形监测通过不同时期的实测数据对比来实现变形的监测与分析,能够提前且直观的反映大坝的安全运行状态,在大坝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大坝表面变形是主要的监测内容,而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采用“单点”式测量模式,需要在建筑物上设置监测点,数量有限。三维激光扫描(3D laser scanning)技术,可以全方位、大面积、高效率的扫描地物表面的
混凝土喷层因具有加固补强、提高围岩完整性、以及对地应力有卸压让压作用等优点,是地下隧洞开挖施工期的主要支护方式之一。钻孔爆破是地下隧洞开挖的主要方式,为提高施工效率,隧洞爆破开挖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往往交替进行,爆破开挖产生的剧烈扰动不可避免地会对混凝土喷层造成损伤破坏,从而影响隧洞安全稳定。与浅埋隧洞不同的是,深埋隧洞高地应力岩体爆破开挖产生的动力扰动由爆炸荷载与地应力瞬态卸荷共同作用引起,此外,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