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在原发性肾恶性肿瘤中,一般统计肾癌占85%。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医学影像学的进步,肾癌的检出率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具体数据有待调查统计。 以前肾细胞癌常表现为疼痛、肿块、血尿三联征或者疼痛、肿块、血尿、发热四联征。但就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即使行手术治疗,转移发生率也在50%以上。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民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体检成为筛查肾细胞癌的重要手段。因此,早期肾癌的比例可能上升。那么术前未发现转移的肾癌术后是否仍然出现转移呢?通过近年的病例复诊观察,部分病例术后因为肿瘤转移再次就诊。那么其发生率是多少呢?其转移出现的特点是什么呢?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调查结果,是本研究目的之一。 如果术前未发现转移的肾癌在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后依然发生转移,那么推测除了手术因素等外因,可能其他内在因素在肾癌术后转移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虑到肾细胞癌转移是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发生的结果,全世界许多科学家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有关转移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微转移定义(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常并存肿瘤细胞播撒于淋巴系统、血液系统、骨髓、肺等器官,形成微小转移灶,常无任何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异常发现)推测,微转移是否与肾癌术后转移有关呢?内在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肾细胞癌微转移生物学因素的相关研究。因此本实验拟从肿瘤细胞核增殖情况、抗癌基因等诸多方面对比研究肾癌术后转移组与尚未发生转移组之间差异表达,探索其表达在肾细胞癌术后转移中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肾细胞癌临床资料并随访治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