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引言部分将对宋末元初遗民文人刘壎的生平背景、家学渊源、文人气节、遗民心态等方面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继而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最后概述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文学本体论。先谈刘壎的文道观。刘壎所论之“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教化功用和自然规律。刘壎认为“道”是内容,是根本;文是形式,是次要的。刘壎文道观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又深受宋代理学影响。但刘壎并没有重道而轻文,他肯定了文自身的独立价值,彰显了文的重要性。其次谈刘壎重视文学的抒情特质,在诗文批评和创作实践中,以情感充沛、真挚感人为标准,尤为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悲情”理论,这与其遗民身份不无关系。第二章文学创作与批评论。本章首先探讨刘壎主张的“悟入”论,关于“悟”,刘壎将其含义分为两个层次,浅层为“开悟”,即启蒙、启发;深层为“妙悟”,即对事物深层本质达到豁然开朗的洞见。刘壎认为深层的“妙悟”境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而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须“剥去几重”。具体方法有三,首先要摆脱前人的注脚和观念的束缚;其次要摆脱以古为宗的观念;最后要走出书本理论,注重生活实践的体验。刘壎“妙悟”理论是针对创作诗文时如何达到“自成一家”境界提出的,刘壎理解的“妙悟”之作即为“言从己出”的“自得”之作。刘壎的“妙悟”观反映在思想上,体现了刘壎高扬个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追求个体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其次,探究刘壎论文论诗好谈“法度”,他认为作文之法度包含“统纪、枢纽、间架、脉络、眼目”等范畴;论诗,于章法讲兴意,于句法讲风貌,于声律讲音响。最后探究刘壎倡导的“文章绳尺自有定论,未容以行辈先后望风轻訾”的批评标准。刘壎尚古法,但不贱今;尊圣贤,但不薄后学。反对以辈行先后、名气大小论诗文之优劣、才气之高低。第三章文学审美风格与价值论。首先是自然天成篇。刘壎十分推崇自然清新、清丽圆活的美学审美风貌。在品鉴历代诗文时,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舒卷自如”的自然清新之气象作为品鉴作家作品的审美批评标准。认为要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审美境界,必须“务去陈言、不混流俗”。因刘壎崇尚“自然”,所以极力反对扬雄、刘辰翁之辈追求语言形式的“艰涩”和“奇险”,痛斥场屋文学之流弊。其次是风骨沉郁篇。刘壤将“风骨”这一美学范畴作为评鉴作家作品的首要标准,以有无“风骨”定文之优劣。高举“风骨”以革南宋末年卑弱柔靡的文学风气。最后谈刘壎“以诗补史”观,受儒家“有为而作”思想、杜甫的“诗史”传统、司马迁的“实录”原则以及宋代浓厚的史学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刘壎采用史学的“实录”原则,创作了大量诗歌来记录忠烈之士奋勇抗敌、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肯定文学补史之不足的功能价值。第四章文体论。先探讨刘壎以散文为四六的破体思想。刘壎在创作四六文时革除了骈文生硬的对偶工巧、堆砌辞藻之弊,打破了严格的以四字或六字为句的句法,喜用长句,融入了散文的气势,崇尚风骨,善于议论,立意清新,造语稳熟,用事切当。其次,探讨刘壎以骚体写墓铭,“铭”多为韵文,以四言为主,但刘壎喜用骚体写作墓铭,在句式上表现的非常自由,突破了韵文简言整齐的特征,有助于情感酣畅不拘地抒发和表达。第五章刘壎的文学思想特征。先谈刘壎文学思想的矛盾与融通。刘壎论文既主明道,又主自得;既主法度,又主自然,看似矛盾混乱,实则圆融自洽、辩证通达。究其原因是他的生平遭遇、家学思想、‘亡国经历等因素造就了他以豁达的胸襟和高度理性的思维审视文学,形成的“集大成”思想使然。其次,刘壎文学思想前后期也是有所转变和不同的。刘壎前期喜好时文,亡国后,斥责时文为“亡国之具”;前期注重文学的艺术形式美,后期注重文人气节美,提倡“知人论世”。最后,肯定刘壎为心学的传承做出的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