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回顾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中对肝硬化的临床特点、症候、证型及治疗用药规律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肝脏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健脾益肝方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回顾研究全部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病案室调阅相关病例,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总调查病例数225例,其中男性187人,女性38人,年龄25—83岁,符合本论文纳入标准116例,其中男96例,女20例。2.动物实验:参考杨婷等造模:健康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剩余80只大鼠进行肝硬化造模。实验第1天以CCL4按5mL/kg皮下注射(空白组除外),以后予CCL4-橄榄油溶液(4:6),按3mL/Kg体重腹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周测体重一次以调整剂量,持续12周。均给普通饲料、自由进食;空白组于腹部皮下注射等容量橄榄油。第12周末,造模大鼠还剩54只。取8只处死做病理活检。其余大鼠再随机分为五组。进行分组干预,并观察用健脾益肝方高、中、低剂量和对照组等治疗的疗效。结果:1.临床回顾性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在年龄分布上,51-60岁高龄为发病高峰期,体现了该病发病的年龄相关性特点。住院天数以21-30天最多,说明肝硬化反复顽固。证候方面脾系证候、肝系证候出现最多,心、肺、肾系证候较少。可见肝硬化病人主要的证候是脾系和肝系证候。证型分布可以体现出患者以“湿”邪为主,脏腑主要涉及脾、肝;以水湿内阻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为多。中药中具有健脾利湿、疏肝理气的药味最多,而其主体方剂为五苓散,其中茯苓、白术、泽泻、猪苓,为五苓散中的其中四味,可见健脾利湿在肝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此肝硬化病历回顾上明显体现了肝脾相关的特点,而且其特征和“湿邪”紧密相关,临床也紧紧围绕着“健脾祛湿利水”来治疗肝系疾病。2.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T-PE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模型组AO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很低,与空白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经过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可使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升高,其中疗效与中药使用剂量正相关,健脾益肝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健脾益肝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健脾益肝方对AQP8蛋白的升高作用是其治疗肝硬化的靶点之一。结论:本研究对116例肝硬化病例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实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AQP8做基因定量表达及蛋白表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1.肝硬化在年龄分布上,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61-70岁次之,但可能与死亡病人造成缺失值有关。2.肝硬化症状频数统计显示脾系症状出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肝系症状;五脏症候分布也是以脾系症候为主,肝系证候次之,反应该病中五脏相关,以肝脾相关最为密切。3.肝硬化证型与“湿”有关的证型比例占34.5%,与血瘀相关的证型占27.6%,体现出“湿邪”为主、血瘀次之。4.治疗的中药以茯苓、白术、甘草、丹参、泽泻、猪苓的频率为最高,其中茯苓、白术、泽泻、猪苓,为五苓散中的其中四味,由此可知健脾利湿在肝病治疗中所占比例最高,活血祛瘀次之,疏肝理气再次之。5.病历回顾显示,肝硬化患者的证候、中药使用、五脏证候、药物归经等与肝系、脾系两大脏腑系统密切相关,而中药也是以干预肝脾两大系统为主发挥治疗作用。6.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健脾益肝方可明显提高大鼠肝脏AQP8 mRNA的表达。7.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健脾益肝方可明显提高大鼠肝脏AQP8蛋白表达。8.动物实验表明,中药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大鼠水通道蛋白AQP8的表达,这是健脾利水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肝硬化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