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目前,针灸治疗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受重视,而新针灸学派董氏奇穴也在其中之一,由于它简便易懂,无传统针灸繁多的阐述,使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国。虽董氏奇穴的疗效已被证实和利用于临床治疗,但它的理论却未被重视,而董氏奇穴到底与传统经穴有多少不同之处,也少有人研究,总是在临床研究上做文章,故此文以对比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穴之异同为目的,探讨两者的相关点,重点偏重于穴位方面的对比,找出其异同之处,以利于董氏奇穴理论的完善。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以文献调查法为主,收集与寻找董氏奇穴书籍及相关文献,加以鉴别与整理所需之内容,找出可与传统经穴理论对比的资料,并与传统经穴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资料来源于万方数据平台、中国知网、医学百科、中医药在线、美国医学在线PubMed文献数据库等相关文章以及董氏奇穴专着,将其中资料抽出整理,后用表格叙述法作对比分析,在董氏奇穴的定位、数量、归经、主治、针灸手法、特色诊法、取穴方法、临床治疗理论等方面与现在针灸体系作对比,并找出与传统经穴体系的关联性,且分析董氏奇穴基础理论及渊源,从而了解董氏奇穴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探索两套系统结合互补的可能性,使得董氏奇穴和传统经穴在理论上能够相结合,为将来在临床治疗上能更好的运用两种不同的针灸体系,以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研究结果:
(1)董氏奇穴在命名方式、进针方式以及留针时间长短与传统经穴相同,但无自身经络系统,并在穴位数目、穴位分布、特定穴理论、胸背部穴位使用方式、耳穴系统、不重视补泻方面与传统经穴不同;诊断特色与手指三关诊断类同,掌诊则为独立;穴位的分部法与《黄帝明堂经》有类同;取穴参照现在的骨度分寸法,即为《灵枢·骨度》篇发展而来:“全息通应”思想以全息论为主导;“体应相求”似于《黄帝内经·灵枢》;“脏腑别通”始于《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络病理论”以《黄帝内经》为据;“针法对应”源于《针经指南·标幽赋》和《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故无一不与中医古籍相关,且重视众多中医理论。
(2)董氏奇穴针刺手法简于传统针灸手法,但强调针刺贴骨与刺络放血,而董氏奇穴之特殊针法“动气针法”观点出自《易经》,“倒马针法”则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延伸。
(3)董氏奇穴同位异名穴主治大多相同,落于十四正经上的穴位主治也与经络相关,仅少数不同,部分穴位主治与现代解剖学有关。
(4)董氏奇穴一一到十十部位共有24个同位异名穴、3个同于耳穴区、100个分布于十四正经上(含同位异名穴)、87个不落于十四正经。
(5)单独使用董氏奇穴或配合十四经穴同用在临床方面均有较好的有效率,尤其在痛证方面。
研究结论:
董氏奇穴的产生与传统针灸理论不可分割,提示董氏奇穴不能脱离十四正经,其中心理论多为《黄帝内经》发展和延伸,证明董氏奇穴并非空穴来风,并在临床疗效上证实有效,而董氏奇穴理论并不完善,多由临床经验得来,尔后才由后人阐述补充,从这点看出针灸史发展的过程与现象,体现临床实践之后需要理论的支持才能持续发展与延续。
目前,针灸治疗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受重视,而新针灸学派董氏奇穴也在其中之一,由于它简便易懂,无传统针灸繁多的阐述,使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国。虽董氏奇穴的疗效已被证实和利用于临床治疗,但它的理论却未被重视,而董氏奇穴到底与传统经穴有多少不同之处,也少有人研究,总是在临床研究上做文章,故此文以对比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穴之异同为目的,探讨两者的相关点,重点偏重于穴位方面的对比,找出其异同之处,以利于董氏奇穴理论的完善。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以文献调查法为主,收集与寻找董氏奇穴书籍及相关文献,加以鉴别与整理所需之内容,找出可与传统经穴理论对比的资料,并与传统经穴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资料来源于万方数据平台、中国知网、医学百科、中医药在线、美国医学在线PubMed文献数据库等相关文章以及董氏奇穴专着,将其中资料抽出整理,后用表格叙述法作对比分析,在董氏奇穴的定位、数量、归经、主治、针灸手法、特色诊法、取穴方法、临床治疗理论等方面与现在针灸体系作对比,并找出与传统经穴体系的关联性,且分析董氏奇穴基础理论及渊源,从而了解董氏奇穴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探索两套系统结合互补的可能性,使得董氏奇穴和传统经穴在理论上能够相结合,为将来在临床治疗上能更好的运用两种不同的针灸体系,以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研究结果:
(1)董氏奇穴在命名方式、进针方式以及留针时间长短与传统经穴相同,但无自身经络系统,并在穴位数目、穴位分布、特定穴理论、胸背部穴位使用方式、耳穴系统、不重视补泻方面与传统经穴不同;诊断特色与手指三关诊断类同,掌诊则为独立;穴位的分部法与《黄帝明堂经》有类同;取穴参照现在的骨度分寸法,即为《灵枢·骨度》篇发展而来:“全息通应”思想以全息论为主导;“体应相求”似于《黄帝内经·灵枢》;“脏腑别通”始于《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络病理论”以《黄帝内经》为据;“针法对应”源于《针经指南·标幽赋》和《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故无一不与中医古籍相关,且重视众多中医理论。
(2)董氏奇穴针刺手法简于传统针灸手法,但强调针刺贴骨与刺络放血,而董氏奇穴之特殊针法“动气针法”观点出自《易经》,“倒马针法”则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延伸。
(3)董氏奇穴同位异名穴主治大多相同,落于十四正经上的穴位主治也与经络相关,仅少数不同,部分穴位主治与现代解剖学有关。
(4)董氏奇穴一一到十十部位共有24个同位异名穴、3个同于耳穴区、100个分布于十四正经上(含同位异名穴)、87个不落于十四正经。
(5)单独使用董氏奇穴或配合十四经穴同用在临床方面均有较好的有效率,尤其在痛证方面。
研究结论:
董氏奇穴的产生与传统针灸理论不可分割,提示董氏奇穴不能脱离十四正经,其中心理论多为《黄帝内经》发展和延伸,证明董氏奇穴并非空穴来风,并在临床疗效上证实有效,而董氏奇穴理论并不完善,多由临床经验得来,尔后才由后人阐述补充,从这点看出针灸史发展的过程与现象,体现临床实践之后需要理论的支持才能持续发展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