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怡雯,马来西亚华裔作家,于九十年代踏着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各类文学大奖一跃成为台湾文坛女性散文作家中最耀眼的新星。作为一名在台马华作家,钟怡雯游离于两地的双乡经历成为近年来许多台湾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她的作品中也较多的出现原乡书写的内容,借以表达自身游离于两地的苦闷和思乡之情。马来西亚原始热带雨林的环境养成了钟怡雯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豁达个性。然而,由于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的钟怡雯一直饱受父辈重男轻女思想的压制,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因而也使她极度渴望逃脱樊笼的束缚。凭借自己的努力,十九岁的钟怡雯逃到台湾读书。当钟怡雯站在另一个岛上回首半岛的过往生活,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重新梳理当初迫使她渴望逃离的情感纠葛。另一方面,在油棕园摸爬滚打的童年经历让热爱自由的钟怡雯与台北这个国际大都市格格不入,于是她又开启了另一种逃离都市的生活模式,在新店山上过起半隐居式的生活。工作后的钟怡雯选择在中坜这个城乡结合部买房安居,过起了写实主义式的田园生活。离家才能思考家的意义,一向对“家”躲之不及的钟怡雯在不断的返马、旅行、出差等经历中渐渐找到了自己“家”的位置,慢慢确认自己想回的家是中坜而不再是马来西亚,半岛已是前世。作为在马来西亚出生成长的第三代华人代表作家,身为学者的钟怡雯对她的“混血”身份有着较一般人更加理性、客观、开放的认识,她积极主动地为自身重新建立了多元文化认同。钟怡雯的散文通过书写其童年经历、生活的城乡及身边的女性等日常琐事,渐渐地将艺术的审美触须延伸向广阔的社会和复杂丰富的人性。本篇论文将钟怡雯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拟从钟怡雯的心灵原乡、现实原乡、文化原乡及多重书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先概述钟怡雯的散文创作历程,再从她散文中追寻的心灵原乡和其生活的现实原乡切入,运用心理学、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等理论方法探究她散文中一直被忽视的文化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