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的主题是“手机新闻的使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手机新闻”相关的主要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从平台、媒介、来源等角度对“手机新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手机新闻;概念;应用
1 手机媒介
手机媒介是移动媒介的一部分,也是当前移动媒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媒介和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界定可以为手机媒介提供基础。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魏然教授是新闻传播学界最早进入移动传播研究领域和成果最为丰硕的学者之一。一系列个人手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游戏机等,都在他的“移动媒介”清单里。依照该定义,移动媒介排除两类媒体:一是移动公交媒体,即公共交通系统上使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非个人化、非互动的媒体;二是笔记本电脑,因为其便携性受到限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手机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CNNIC在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仍采用狭义定义,这或许反映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事实:手机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其他终端如平板电脑和阅读器等尚未进入普及期。综合上述讨论和媒介发展实际,本研究认为手机媒介是一种通过手机上网实现信息交流的移动媒介。需要明确的是,手机短信(文本信息)和手机彩信(多媒体信息)因缺乏“联网”属性被排除在手机媒介之外。
2 手机新闻
手机媒介是支持手机新闻传播的渠道。与上述手机媒介的定义相对应,本文中的手机新闻指利用手机上网获得的新闻信息服务。值得明确的是,手机报的辉煌已经过去,如今不再是手机新闻的主要传播平台(艾瑞咨询,2014)。 这里有必要对手机新闻与移动新闻做一下区分。顾洁、田维纲(2013)指出移动新闻比手机新闻更为本质地描述了手机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实践形态以及造成的影响,因为这一依托于全新媒介技术的新闻形态在传播情境、传播平台以及生产方式上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从手机服务于新闻生产的
视角来界定移动新闻。考虑到本研究针对手机作为新闻媒介的使用且区分于其他移动终端上的新闻使用,手机新闻比移动新闻更适合本研究的语境。
更进一步地,手机新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即手机新闻的内涵,是需要明确界定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由组织化的媒介机构所垄断,而手机媒介除了为新闻机构的生产和传播带来机会外,也给个人和组织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多元的主体造就了纷繁的内容海洋,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于手机新闻内涵的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政务和企业微博微信是否属于新闻发布、突发事件的在场记录者所发布的内容是否属于新闻内容等。
3 用户
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受众”渐渐被“用户”替代。从学理上看,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传者手中。新媒介带来了传者与“用户”地位的平等,两者都能自主使用这一新型沟通工具。从实务上看,媒体正在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受众的模糊性只能实施大众营销,而用户的个体性、具体性能实现精准营销(姜圣瑜,2011)。 蔡雯(2011)对新闻学中引入“用户”概念表达了支持,她认为解决新闻界现实矛盾——坚持新闻专业立场与实现公众乐意接受,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尽管“用户”一词会引发争议,因为从字面上它的经济色彩很重,容易引发对新闻媒体的公益性和人文精神排斥的担忧。匡文波(2013)认为,手机用户比手机传播中的受众更适合用来体现手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动态转换。因此,本文基于“用户”视角研究手机新闻使用,也是呼应了新闻学界和业界的期待。具体地,手机新闻用户即是手机新闻的使用者,不仅能浏览也能发表评论转发分享。
4 媒介、平台与来源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媒介一词在使用中与媒介机构(来源)、平台具有较多重合,这对推进传播学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学深入研究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具体来看,一方面,媒介与媒介机构常常混用。报纸、电视是媒介,报社、电视台等媒介机构也被称作媒介。事实上,根据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媒介和传者(媒介机构)是两个不同的传播要素,传者是信息的发送者,媒介是信息的传播中介和渠道;另一方面,媒介与平台很少作区分。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的平台较为单一,如报纸借助纸质平台、电视借助电视机平台。甚至在传统 PC 端,浏览器是新闻获取的最主要且唯一的平台。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的用户不仅仅通过浏览器获取新闻,还通过其他多个平台使用新闻。
参考文献:
[1]李存超.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博士论文]. 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梦非.社会化商务环境下意见领袖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博士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 2012.
[3]潘忠黨,於红梅.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J], 新闻大学, 2010(2): 4-13.
关键词:手机新闻;概念;应用
1 手机媒介
手机媒介是移动媒介的一部分,也是当前移动媒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媒介和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界定可以为手机媒介提供基础。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魏然教授是新闻传播学界最早进入移动传播研究领域和成果最为丰硕的学者之一。一系列个人手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游戏机等,都在他的“移动媒介”清单里。依照该定义,移动媒介排除两类媒体:一是移动公交媒体,即公共交通系统上使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非个人化、非互动的媒体;二是笔记本电脑,因为其便携性受到限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手机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CNNIC在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仍采用狭义定义,这或许反映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事实:手机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处于强势地位,其他终端如平板电脑和阅读器等尚未进入普及期。综合上述讨论和媒介发展实际,本研究认为手机媒介是一种通过手机上网实现信息交流的移动媒介。需要明确的是,手机短信(文本信息)和手机彩信(多媒体信息)因缺乏“联网”属性被排除在手机媒介之外。
2 手机新闻
手机媒介是支持手机新闻传播的渠道。与上述手机媒介的定义相对应,本文中的手机新闻指利用手机上网获得的新闻信息服务。值得明确的是,手机报的辉煌已经过去,如今不再是手机新闻的主要传播平台(艾瑞咨询,2014)。 这里有必要对手机新闻与移动新闻做一下区分。顾洁、田维纲(2013)指出移动新闻比手机新闻更为本质地描述了手机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实践形态以及造成的影响,因为这一依托于全新媒介技术的新闻形态在传播情境、传播平台以及生产方式上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从手机服务于新闻生产的
视角来界定移动新闻。考虑到本研究针对手机作为新闻媒介的使用且区分于其他移动终端上的新闻使用,手机新闻比移动新闻更适合本研究的语境。
更进一步地,手机新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即手机新闻的内涵,是需要明确界定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由组织化的媒介机构所垄断,而手机媒介除了为新闻机构的生产和传播带来机会外,也给个人和组织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多元的主体造就了纷繁的内容海洋,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于手机新闻内涵的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政务和企业微博微信是否属于新闻发布、突发事件的在场记录者所发布的内容是否属于新闻内容等。
3 用户
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受众”渐渐被“用户”替代。从学理上看,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传者手中。新媒介带来了传者与“用户”地位的平等,两者都能自主使用这一新型沟通工具。从实务上看,媒体正在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受众的模糊性只能实施大众营销,而用户的个体性、具体性能实现精准营销(姜圣瑜,2011)。 蔡雯(2011)对新闻学中引入“用户”概念表达了支持,她认为解决新闻界现实矛盾——坚持新闻专业立场与实现公众乐意接受,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尽管“用户”一词会引发争议,因为从字面上它的经济色彩很重,容易引发对新闻媒体的公益性和人文精神排斥的担忧。匡文波(2013)认为,手机用户比手机传播中的受众更适合用来体现手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动态转换。因此,本文基于“用户”视角研究手机新闻使用,也是呼应了新闻学界和业界的期待。具体地,手机新闻用户即是手机新闻的使用者,不仅能浏览也能发表评论转发分享。
4 媒介、平台与来源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媒介一词在使用中与媒介机构(来源)、平台具有较多重合,这对推进传播学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学深入研究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具体来看,一方面,媒介与媒介机构常常混用。报纸、电视是媒介,报社、电视台等媒介机构也被称作媒介。事实上,根据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媒介和传者(媒介机构)是两个不同的传播要素,传者是信息的发送者,媒介是信息的传播中介和渠道;另一方面,媒介与平台很少作区分。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的平台较为单一,如报纸借助纸质平台、电视借助电视机平台。甚至在传统 PC 端,浏览器是新闻获取的最主要且唯一的平台。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的用户不仅仅通过浏览器获取新闻,还通过其他多个平台使用新闻。
参考文献:
[1]李存超.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博士论文]. 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梦非.社会化商务环境下意见领袖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博士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 2012.
[3]潘忠黨,於红梅.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J], 新闻大学, 2010(2):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