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深刻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随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产业,创造新的经济载体,并要求提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粮食安全,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恢复及维持生态环境,然而它也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是基于垂直和水平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依据的是“识别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廊道”的框架。本文的目的是将该传统方法进行优化,以期提出一套适用于哈尔滨太平镇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化方法。由于村镇建设没有考虑本身特有的生态功能、历史背景等现状特征,所以形成了零散、杂乱的景观,导致村镇的安全格局逐渐被破坏。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生态源地识别方法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复杂的特点,而本文选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法来定量识别源地,可以清楚准确的衡量村镇内部各个生态服务价值,合理配置资源;其次,人们只考虑村镇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应,而较少的关注它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景观受损,致使村镇经济发展滞后,究其原因是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子仅仅关注生态方面,却忽略了产业因子的作用,因此本文在选取生态因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两个与产业有关的因子,高附加值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个因子;最后,传统的构建生态廊道的方法很少考虑生态旅游功能的连通性,本文在构建生态廊道的同时,将旅游景点作为生态节点,从而使连接景点的廊道具有旅游功能。本文从农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考虑,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桥梁,对现有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进行优化完善,最终根据优化结果提出优化策略,为农业产业主导型和旅游观光主导型的寒地村镇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方法分为6步:1.因子的选取,即高附加值农业、生态旅游、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体调节、气候调节;2.参数设定;3.量化计算与空间分布制图;4.识别生态源地;5.构建旅游廊道,连接生态源地,形成太平镇绿色基础设施;6.验证本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识别出的源地面积为12693.45hm2,占总面积的38%,相较于传统构建方法多了21%。将六个旅游景点和具有高附加值的农田斑块选取为生态源地,优化产业结构,也弥补了传统方法所导致的研究区中缺少大量生态源地的现象。构建的生态旅游廊道相比传统的方法构建结果多出了六条旅游廊道。本文的优化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太平镇应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高附加值农业,既保护了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助于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旅游廊道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所以发展生态产业对农业产业主导型和旅游观光主导型的寒地村镇来说势在必行。